《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四百六十一章 劳动使人自由(第4页)

上页目录存书签下页

在汪道昆看来,王国光和张学颜的做法,就是违背了当初定好的规矩,说好的大事须经廷议,结果户部的部议,绕过了内阁,直接送到了皇帝的面前。

张居正和王崇古都是一言不发,显然,他们对钞法是极为不认同的。

万士和眉头紧蹙的说道:“大明腹地这宝钞,还是不要有的好。”

除了户部一直在张罗这件事外,大明内外,对钞法,都不是非常认可,这会唤起他们过去痛苦的回忆。

在万历三年之前,大明百官的俸禄一律折钞七成,就是实发三成,那是朝廷财用大亏之后不得不为,这种折俸,从永乐年间就开始了,成祖文皇帝朱棣曾经用胡椒充当俸禄。

永乐六年起官船官贸,香料开始涌入大明,开始时,胡椒价格还算昂贵,可是官船官贸多次之后,胡椒的价格一落千丈,可成祖文皇帝还是按当初折价,这完全是强买强卖。

万历三年之后,大明终于开始了实俸,而实俸,也是反腐的开端,朝廷每三年进行一次定俸,而且发的是兵仗局压印的银币,海瑞开始反腐之后,再说不得不贪,官不聊生,那就完全没有根据了。

不得不贪官不聊生本就是胡话,在大明折钞这一百七十年时间里,只有少数官员能够维持两袖清风的清廉,大部分官员,上下两个口,都没饿着自己。

“诸位,你们当真以为,大帆船带来的白银、倭银,还有刚发现的卧马银,能够满足大明白银的需求吗?”王国光看着所有人说道:“大明太大了,白银赤铜流入多少,其实都无法满足大明所需,开海九年,一共流入大明的白银,不过5400万两。”

“听起来很多,可大明需要多少?十个5400万两都不够。”

只有户部尚书才知道大明的胃口到底有多大,喂不饱,根本喂不饱。

“不够吗?”张居正有些疑惑的问道。

王国光开口说道:“元辅,5400万银大部分都还在大都会堰塞,可万历元年京师的粮价一石五钱银,现在一石还是五钱银,纹丝不动。”

曾省吾一愣,疑惑的问道:“这不是好事吗?”

“粮价纹丝不动,这的确是个坏消息。”张居正面色凝重,他对京师粮价是很清楚的,但是他没有把粮价和白银流入堰塞联系到一起,王国光提及此事,张居正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张居正从万历元年就一直提到一条鞭法,他的新政会以一条鞭法收尾,但现在看来,白银的数量,根本不足以支撑一条鞭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净鞭三声响,廷臣们走进了文华殿的正殿之内,群臣见礼,皇帝摆手示意就坐。

“怎么一个个面色如此严肃?”朱翊钧有些奇怪的问道:“这利得税的消息刚刚散播出去,还没有成文下章各大市舶司,这反对的声音,就让明公们如此为难吗?”

张居正俯首说道:“回陛下,倒不是利得税的事儿,利得税只禁白银、赤铜流出大明,臣昨日前往格物院询问了徐九皋等人,泰西的红毛番、金毛番亦是如此,以费利佩二世所定律法,殖民地不得设立隶属总督府铸币厂,也禁止金属铸币流入殖民地之中。”

张居正还专门了解了下他国的做法,尤其是已经在海上殖民了近百年的泰西,泰西的所有国家,都是禁止本国铸币、贵金属流出海外,大帆船贸易,本质上是费利佩二世的官船官贸,有特别准许,才会携带白银贸易往来。

特许经营权,可是泰西王室谋求利益的不二法门。

禁止金银铜流出,不会影响到开海的积极性,因为货物也能充当货币。

张居正已经写好了奏疏,详细讨论关于货币的种类和发展,阐述利得税的合理性,他把刚才偏殿的争论告诉了陛下。

“大明这么缺钱的吗?”朱翊钧这几日听白银流通性都听腻歪了,感情不是简单的流通性问题,而是数量不足。

王国光立刻拿出了三卷书,朗声说道:“流入的5400万两白银,对大明京师、南衙的物价,没有造成太大的波动,臣有《万历会计录》三卷呈送。”

主要是三项物价的对比,粮食、柴薪、油料。

上页书页存书签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