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默没多提,将话题引到袍哥的事情上,他的那些分析,只粗略提了几嘴,便提出要求,重点监控浑水袍哥,尤其不识趣,蹦跶得欢的,找个理由或机会给收拾了。
林默没多呆,聊完正事便告辞离开了,目前总部已加强对重庆站的管理,除了业务工作,其他的,林默都不过多过问。
离城回去路上,林默搭乘了一趟班车,班车是林家搞的中巴,能坐二十来人,这一辆,烧的沼气,车顶背着一个巨大的气包。
这车,并非进口卡车后改装,而是林家专门设计生产的,当然,也脱胎于卡车,底盘、发动机位置等,还有着浓烈的卡车特征。
另外,不少材料、零件皆是从国外进口,像是车架的钢梁,大件还是高强度钢,国内钢厂造不了,不过,发动机却是国产的。
与内燃发电机一脉相承,能适配使用众多燃料,不过,相对笨重,而且在车辆这种颠簸震动的使用环境,故障不少,一路上,因各种小问题,停车修理了好几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确实都是小问题,问了司机,也就是一些螺母零件容易机动,或是管线之类破损堵塞,大问题还真没遇见过。
也就是说,质量还是有保证的,但欠缺经验这些,细节处理不到位,才在使用中出各种毛病,林默觉得,应该提醒一下,应多与客户沟通,接受反馈,持续进行改进。
一路上,中巴小巴也碰见一些,很像福特T型车的国产车,还有各类三轮、摩托、自行车这些也碰见了不少,卡车的话,轻卡,还有用皮卡改的轻卡,也碰见了一些。
不过最多的卡车,还属一款中型卡车,碰见了好几个三五辆的车队,车上运的多是矿石,或一些工厂生产的产品。
不过这中型卡车很奇特,鸣笛,响的是火车轮船的汽笛,其实它的动力也确实是蒸汽动力。
有点方方正正的,像英国佬生产过的一款哨兵蒸气卡车,技术是很成熟的,因为国外多数厂商,都转向内燃机了,所以林家很顺利,便搞到了很多技术资料、技术图纸,乃至是这方面的资深工程师。
很明显,蒸汽卡车已落后,并在被厂商抛弃,林家选择造它的原因,一个是技术、制造能力的考量,正常中型卡车,不论技术获取难度还是其他的,都不好解决,问题一堆,短期内很难搞定。
像发动机,别看林家与人合作的企企,已能生产大马力发动力,供应装备给舟艇部队,但那是简单粗暴的牺牲了体积、重量等,就是又大又重的家伙。
要把发动机搬到车上,重量、体积都需大幅削减,这需要高强度材料及相应加工能力,还有冷却这些,也无法像船用机,简单粗暴从河里抽水上来冷却,方方面面问题一堆。
至于中巴,其实它用的,是轻卡的发动机,只不过,车身材料大量使用了轻复的复合板材,自重远小于同等大小卡车,且这时代人普遍瘦,算上行李,二十来人的重量,也不会超过两吨。
另一原因,则是油料与成本的考量,油终究来自进口,哪怕没断供,运行使用成本也不低,最好不用油,但各种燃气,其能输出的动力又比较小,轻型车辆问题不大,最多速度慢一点,但到了中型车,还是载重的卡车,缺陷就很明显了。
所以,综合考虑后,中型卡车,选择了蒸汽机车,除了启动比较麻烦外,还是挺适合的,包括蒸气机技术这些,林家花了一些代价,便统统搞到手了。
载重四吨,若道路平整,还能超载运更多,恰巧,林默在这边所修的路,普遍比较平整,所以不少厂矿企业,购买此车用于运输。
不过,也有缺陷,自重较大,不少桥梁无法负担,所以能通行的路线比较有限,好在,一些通向重要矿区的道路,已在进行升级。
其燃料,可以是煤炭或木炭,但需要品质好的,也可以用颗粒料,但需要燃烧速度快、热值高的,也就是添加了煤、木炭、油等的颗粒料。
这款颗粒料的使用成本低,但热值也比较低,需频繁加料,而且添加的,多是燃烧快的褐煤,烟大,不过光成本低,便足以让多数人选择,所以一路上的运输车队,都是头顶一股大浓烟驶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