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创业实录》

第一百二十六章 销毁农产品(第2页)

上页目录存书签下页

现如今,苏联棉花的进口占比大约在三到四成左右,但是苏联和沙俄不同,它面临着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即便有获取棉花的渠道,其成本也远比沙俄高的多。

因此,东非的棉花就成为了苏联最重要的选择之一,每年沿着红海抵达黑海的东非船只,有不少装着大量的棉花等原料,供应苏联纺织业的发展。

除此外,橡胶也是工业发展必不可缺的重要战略资源,而东非和英国又成了苏联最重要的供应商,全球绝大部分橡胶产区,基本操控在这两个国家手里,然后才是美国,法国,荷兰等国家。

东非对苏联橡胶的供应,基本上是量大管饱,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则是为了限制苏联合成橡胶工业的发展,类似的案例还有金刚石出口。

前世,苏联的合成橡胶工业是比较发达的,而造成苏联合成橡胶工业迅速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所以,东非在这方面,颇有心机的尽可能满足苏联橡胶进口需求。

总而言之,东非和苏联的贸易,看起来人畜无害,实际上暗藏玄机,并且尽可能的让苏联工业对东非形成依赖。

恩斯特对弗里德里希说道:“苏联这个国家很特殊,我们不用和他们一般见识,只要做好我们自己的事就好,他们骂一两句,反而对我们不是坏事,毕竟,苏联可是整个国际社会的禁忌,他们这样做,反而有利于我们参与国际事务。”

苏联如果不骂东非,而是夸奖东非,那才是致命的,许多国家或者可以依据这一点把东非视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叛徒”,说东非通“工”。

弗里德里希点点头说:“和苏联如果牵扯到一起,确实不是什么好事,毕竟我们本身就是帝国主义一员,理论上是不能和苏联有所瓜葛的。”

理论上不能有所瓜葛,甚至要表现出对苏联的极端反感和厌恶,但事实上这个世界看起来最反苏的国家,东非,英国和美国,却事实上也是和苏联最眉来眼去的三个国家。

反倒是德国,奥匈帝国还有日本,不怎么和苏联打嘴仗,但却是最坚定的反苏分子。

……

北方牧场。

从上个世纪开始,处于索马里和东非高原之间的干旱草原地带,就已经成为了东非全国最主要的大牧场之一,塔纳河沿岸,一直到下游的三角洲地带,水草丰茂,驯养着大批牛羊和马匹。

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东非版图的扩张,其他大牧场的崛起,对当地的产业形成了巨大冲击,同时,随着东非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进口乳畜产品,在东非国内市场的份额也在不断加大。

比如阿根廷,巴拉圭等南美国家的牛肉,皮革和奶制品,随着和东非贸易的扩大,进入东非市场,这些优质畜牧业产区,本身产量就大,畜牧业产品质量更是东非本国大部分牧区难以比拟的,因此在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下,北方牧场的风光已然不再。

同时,因为环境问题,北方牧场的气候也在大幅度恶化,北方的沙漠,因为过度放牧导致的草场退化,而不断南下,侵蚀,这让本就不景气的北方牧场,更是雪上加霜。

而1929年末,东非政府正式决定以保护环境,治理沙漠,恢复生态等理由,整顿和治理这处为东非早期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大牧场,东非政府环境调查组正式入驻加里萨市。

加里萨市,位于塔纳河上游的河畔,是区域内最大的城市,也是重要的农牧产品集散地。

和下游不同,塔纳河上游基本处在沙漠之中,塔纳河就像一条绿色长城,点缀在黄沙之中,而加里萨市除了挨着塔纳河的一侧,三面皆被黄沙包围,该市的支柱产业,就是畜牧业,基本围绕塔纳河两岸展开。

在加里萨市政府办公室里。

调查组组长杨帆对市政府的主要官员们说道。

上页书页存书签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