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依附于自己的军队被藩王们统称为“乞儿军”。
之所以会有这么一个听起来有些侮辱性的军队,是因为这些所谓的“乞儿军”,乃是那位圣武帝想出来的另外一种制衡藩镇和藩王的手段。
这些乞儿军,大多数都是草原部族战败后投降或者被俘者组成的。
原本草原部族和大虞皇朝的战争都是草原部族的来劫掠大虞皇朝的物资和人口。
但是圣武帝却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家伙。
他一反以前被动防守的战争模式,改用了主动进攻,并且他还在草原上到处劫掠草原部族。
为此他不惜喊出了:寇可往,我亦可往,这种很损皇帝颜面的话来。
所以,几年的战争打下来,大虞皇朝也掳掠了不少草原部族过来。
后来对于如何安置这些草原部族,朝廷之中出现了不同的意见。
文臣们认为,应该将他们全部打散送到大虞皇朝的不同地区,这样经过几代的教化之后他们就会变成地地道道的大虞人。
但是武将们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如果将他们分散开来很难管理,一旦局势有变,这些人将会是悬在大虞皇朝头顶的剑,随时会出现叛乱。
边塞地区的夜狼营就是典型。
就在双方争执不休的时候,圣武帝却突然有了自己的想法。
他决定将这些被掳掠来的草原部族按照各自的部族分类,然后将他们送到各个藩镇和藩王那里去。
名义上让他们依附于各家藩镇和藩王,藩镇与藩王们要负责给他们提供衣食住行。
而这些草原部族的军队每年可以抵充藩镇和藩王们自己的军队前往边塞协助边塞军戍边。
这样一来,大虞皇朝即解决了这些草原部族的去处问题,又有多了一些对抗草原部族的强大武力。
更加关键的是,这些寄人篱下的草原部族是需要替代藩镇和藩王军们上战场的,因此他们对于藩镇节度使和藩王们并没有什么归属感。
而藩镇节度使和藩王们每年却要无辜地掏出一大笔钱粮来养着这些草原部族们,因此他们对于这些草原部族也没有什么好感。
其实,圣武帝如此安排正是想要借此多一支牵制藩镇和藩王的力量。
这可谓是一举多得。
而沪王穆为正的手下所以依附的乃是一支处月族的乞儿军。
这支处月族的乞儿军首领原本叫作大沙虎。
这大沙虎原本乃是处月族的一位非常有名的将领,他有勇有谋乃是不可多得的猛将。
但是夺嫡之争这种事情不光是大虞皇朝有,草原部族也不缺。
当时由于圣武帝的主动进攻,导致草原部族损失惨重,不巧的是他们处月族的可汗就在大虞皇朝的那次进攻中战死。
他死后,他的汗位由他六岁的儿子继承。
之所以要选择这个六岁的孩子来继承乃是因为草原部族自古以来就秉承着幼子守业的传统。
而当这个六岁的小可汗登位之后,处月族内部就开始了各种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