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谢陛下。”
张如风俯身作揖,李世民笑着扶起。
这时,民部的一众大小官进来,汇禀近日修路遇到的一些问题。
李承乾和张如风随即离开,等到从殿中出来,李承乾脸上的笑容更甚。
他笑的很灿烂,同时,又笑的很狡诈,这等复杂的笑容,让张如风稍稍有些不安。
跟在李承乾的身后,张如风几次开口想要问什么,但一时又不知该如何问,直到出了宫,坐上回昭陵的马车,终是按耐不住,问道:“殿下,修建医塾,真的是为了传授医道?”
李承乾毫不犹豫的点点头,“当然了,这救病治人的岐黄之术,起于夏周兴于春秋,传承至今已有千年,可你说说,如今流传下来的医书有多少。”
张如风如数家珍道:“有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针灸甲乙经,玉函方,脉经,刘涓子鬼遗方,金匮要略,青囊书,还有……”
“行了,你不用挨个数了。”李承乾打断道:“我敢肯定,流传至今的医书,绝对不超过五十本,你同不同意。”
张如风思虑了会,慢慢点点头。
李承乾接着道:“医家传承千年,历代行医济世者,加起来至少也该有个百八十万了吧。”
张如风又点点头。
“行医之人如此多,传承下来的正儿八经的医书,却是少的可怜,你觉得为什么?”
仔细的想想,张如风回答道:“因为书籍传承不易。”
李承乾一笑,“如果书籍传承不易,为何儒家的典籍传承至今却数不胜数,宫中藏书阁里的那万卷书册又从何而来。”
“这…”张如风一时语塞,皱着眉头思索许久,又说道:“因为儒学门生众多,人多自然传承容易。”
“因为君王独尊儒术,所以人人皆研习经史子集。”
李承乾摇摇头,“这算是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
“那殿下觉得主要原因是什么?”
“名声!”
张如风眉头拧成了一团。
李承乾解释道:“天底下,凡是大儒,皆想着一本传世之作,以扬万世之名,所以他们会将自己毕生所学,毫无保留的宣扬出来,如此一代一代,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将儒学一步一步发扬壮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但医者不一样,为医者,图名者甚少,图利者居多。”
这话听着有贬镝之意,张如风不忿道:“殿下这话,怕有失偏颇,我医家大贤,也有不少。”
李承乾笑笑,不愿在这等无意义的争论多废口舌,他转而道:“张先生,我记得你说过,从东晋开始,你家之人历代皆为御医。”
张如风有些自豪的点点头。
“那么你的医术,想必是家族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