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岛家族的诞生》

第428章 【自以为是】(第2页)

上页目录存书签下页

李家成也在办公室里,思考着这次遮打站的竞投,他非常想参加,但发现自己的实力完全没有胜算。

长和地产目前市值2。5亿港币,较上市时已经增加了五倍。这已经是非常了不得的成绩,要知道,作为地产龙头的长江实业集团,如今市值五十亿出头,较上市时仅增加2。5倍多。

李家成的长和地产市值增加如此多——从上市的5000万港币,增加至如今的2。5亿港币;有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发行了十几次新股,筹集很多资金进行抄底地产,当然自己持有的股票也摊薄了。

当然这样一来,长和地产这几年的利润也大涨,去年创造了1850万港币的利润。

“要想中标,长和地产必须拥有2。5亿港币的现金流,但现在我们账上流动资金仅2000万,发行新股筹集资金最多3000万,再加上银行贷款的话,也拿不出1亿港币。”

“看来,我真的和这次的项目无缘!”

李家成只能挥掉脑海中不切实际的想法,实际上还有一个现实的问题,他的企业缺乏大项目的开发经验,所以地铁公司也不会考虑的。

  “这次中标最大的希望,应该是长实集团,凭林志超的手段,对付置地还是非常占上风的!”李家成又感叹道。

他有时候在想,如果自己有林志超的运气,一定能在地产领域做得更好。但他一直总是感觉,自己总是晚一步。

当然,这里面最关键的还是,他进入地产时,实力属于微不足道的一家企业。

置地的会议室。

纽壁坚和鲍富达等人也正在讨论‘遮打站上盖发展权’的投标事宜,怡和系内部对这次投标非常重视。

当年,置地丢失‘中环地王’,如今看来是非常不划算的。中环的商业地皮已经涨至1万港币每平方尺以上,此时维港中心的地皮费用就价值7亿港币,已经升值一倍出头。

维港中心的写字楼面积是70万平方尺,租金是10元每平方尺,仅每年的租金便可以达到8000万港币。

怡和系不后悔,那都是假的。

不过当年做主的凯瑟克家族,谁也不可能找他们的麻烦,而且当时大家也认为怡和系不宜和林志超火拼。

如今‘遮打站上盖发展权’招标,怡和系再次非常重视,决定全力以赴。而此时怡和系三家企业的大班,都是非凯瑟克家族——纽壁坚,鲍富达则为置地的副总经理。

纽壁坚说道:“这次竞投,我们置地依旧占据着优势,置地的中区重建计划已经已经取得成效,新历山大厦去年已经落成,并取得满租的成果。若是这个标投中,我们便可以将中环连成一片。”

他已经当了两年的怡和系首脑,非常享受大权在握的滋味,所以并没有将长江实业集团放在心上。长江实业集团在这个区域的实力,没有置地厉害。

鲍富达说道:“地铁公司意图是通过‘车站上盖发展权’的收益,来进行地铁修建费用的筹集,他们还缺现金。”

他也认真研究过地铁公司的意图,所以道出关键点。

纽壁坚说道:“地铁公司确实缺现金,但我认为收租更能符合双方的长久利益,这一点我们可以标书里面详细的解释。除此之外,我们可以搞一个新合作模式——那就是组建合资公司,这间合资公司先以2亿港币的代价,买下地铁公司手中的地皮,接下来再透过贷款的方式承建,后期则通过收租偿还贷款和收益。这样一来,地铁公司一开始实际获得我们1亿港币的现金,也能缓解他们的财务紧张。”

他坚持置地的传统模式,那就是重视收租;包括九龙仓集团也是如此,全部作为收租用途。

置地为什么能在香港称霸上百年,根本原因就是靠着收租达到的。

所以,不管是纽壁坚,还是其他怡和系高层,都认可这个。

不过,鲍富达是最近几年进来的,他原来是港府高级公务员,他个人认为置地的经营方式已经过时,否则为什么会被长江实业集团超越,甚至连新鸿基地产等其他华资公司,也有追赶的趋势。

想到这些,鲍富达说道:“地铁公司可能不会愿意长期收租,更愿意售楼花的快速回笼现金!”

纽壁坚一愣,没想到这个副手反驳自己的意见。

不过鲍富达是凯瑟克家族邀请进来的,是置地的实权派,他毕竟身兼三家公司大班,重心也在怡和洋行。

所以,纽壁坚解释道:“若是售楼花,这个项目最多赚个1亿出头。若是通过收租,这个项目则可以赚很多个1亿。我认为,只要将讲明白了,地铁公司不会视而不见。更何况,我们不是已经拿出1亿港币的现金,给予地铁公司了么。”

一名高层也附和道:“合组公司拿2亿购买这幅地皮,实际上地铁公司是收两亿,出一亿。再说,地铁公司有港府的担保贷款,未必非常缺钱。倘若售楼花回笼现金,这对我们置地并不够,赚一亿,也只能分到5000万港币。”

上页书页存书签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