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领在外带兵打仗,不怕树敌,也不怕吃败仗,但是决不能鼠目寸光。
朝廷的布置,朝廷对外的声誉、信义。。。。。。。。
李承乾想起王叔李复曾经在庄子上闲聊时说过的话。。。。。。。
三个月前。。。。。。
书房的院子里,两人坐在树荫底下的躺椅上纳凉,有一遭没一遭的聊着所谓带兵打仗。
王玄策抱着一摞资料送到这边来。
“放进屋子里就好,一会儿我让小桃归纳一番。”李复懒洋洋的说着。
这会儿他可不愿意动弹。
转而又跟李承乾续上了刚才的话头,只是话锋一转。
“为将者,勇猛善战是基础,但更要懂得‘势’。何为势?朝廷的大政方针是势,四夷的人心向背是势,甚至天下人对大唐的看法,也是势。顺势而为,则事半功倍;逆势而动,便是自取灭亡。”
“有勇有谋,但是不顾大势,即便是个人有再大的功劳,坏了朝廷的布置,那个人的功劳,又有什么用呢?你是给朝廷带来了麻烦,对不对?”
“如此一来,带着功劳,留在长安,朝廷也会再去重用这样的人。”
“所以带兵打仗嘛,不要在意眼前这点委屈,不要想着个人那些功劳。”
“目光放长远,站在高处看一看,凡事利则动,不利则静,一方面要站在朝廷的角度上去看,一方面要站在百姓的角度上去看。”
“即便是攻打一个地方,但是不要只盯着那一个地方去看,看看四周,里甚至看看远隔千里之外的对手,毕竟,这边一交手,说不定另外一边看着你这里打的如火如荼的,就想着从另一边占便宜呢?”
这就跟你在前走路,后头有人突然犯贱,盯着你的屁股就想来一记千年杀。
又或者在洗澡的时候,不小心手滑,你光顾着弯腰捡肥皂了。。。。。。。
这能行吗?
大唐决不能成为“兄弟你好香”里的兄弟。
到时候史书记上一笔,那真是够丢人的。
“打仗这种事情,不能你得了小利,结果让旁人捡去了大的利益,这不是为他人作嫁衣吗?”
李复说完,叹息,摇头,故作高深三连。
没办法,瞅见王玄策了。。。。。。。。
干脆顺带着跟李承乾唠唠这回事吧。
李承乾当时听着,只觉得王叔这番话高屋建瓴,将用兵之道上升到了战略全局的高度,令他受益匪浅。如今结合李道彦之事再细细品味,更是觉得字字珠玑,振聋发聩!
李道彦可不就是“逆势而动”的典型?为了眼前几千头牛羊的小利,悍然背弃盟约,不仅将朝廷在西域的布局和信誉置于险地,更给了周边势力可乘之机。
“信”立,则万国来朝,四方宾服;“信”失,则人心离散,步步维艰。
如此看来,李道彦真是死不足惜。
即便是宗室,也绝不能例外。甚至,正因为他是宗室,才更要严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