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我在大明混吃等死的那些年》

第3章 魄力(第4页)

上页目录存书签下页

朱棣听完,大点其头:“不错,国家想要发展,必须得让百姓有奔头;

不过,想要繁荣昌盛,最重要的还是得有钱,建文在位这几年,大把大把的撒钱,而朕想做的事儿,都太烧钱了。”

李青心中一沉,忙道:“皇上,宝钞不可滥印啊,它只是交易的工具,并非财富……”

“朕当然知道。”朱棣没好气的瞪了他一眼,接着又道,“你以为,海商如何?”

“开海?”李青眼睛一亮,“好啊,宋朝那么富,靠的就是海上贸易,皇上圣明啊!”

他没想到,自己还没说,朱棣就先悟到了。

想要快速发展,开海绝对是不二良策,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只要到了海外,价格至少能翻十数倍,甚至数十倍,简直赚翻了。

李青心道:“老四果真非同一般,这魄力,比老朱强多了。”

诚然,开海好处多多,但也有弊端。

首先,开海必定要组建大量水师,舰船漂洋过海,时间一久,很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而且,士绅财主会借机壮大,甚至有可能倒逼皇权。

宋朝就是士大夫太过强大,进而架空皇权,最终导致灭国。

这也是老朱禁海的理由!

而且,一旦开海,子民的贫富差距会越拉越大,富绅地主为了赚钱,改稻为桑者肯定不在少数,会导致百姓饿肚子。

不过,相较于这些弊端,开海的好处更多。

开海会使经济飞速发展、开拓眼界、取长补短、与万国交流;国家保持开放的必要性,太大了。

“皇上,想要开海通商,首先得把船的问题解决。”李青振奋道,“然后,想办法限制富绅,比如:为了利益,改稻为桑。”

朱棣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宝船不是问题,你难道不知陈友谅吗?”

“陈友谅?”李青讷讷点头,“知道,这…跟他有关系吗?”

“当然,当年父皇与他在鄱阳湖大战,若非他铁索连舟,谁赢谁输也不一定呢。”朱棣笑道,“那厮仗打的不咋地,却是个造船好手;

他对咱大明的舰船,还是做出了很大贡献的,铸造宝船根本不是问题。”

顿了顿,“至于限制富绅地主……根本没必要!”

朱棣淡淡道:“开海通商这生意,唯有朝廷能做,朕岂会给他们机会做大,步宋朝后尘?”

他目光灼灼:“朕要做的是,国富带动民富,而非富绅带动民富,他们带不动民富,更不会带。”

上页书页存书签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