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生多是齐国人,个个山东大汉。
吵不过,打得过。
当年的司空马如是,袖子一抡,差点把姚贾给打骨折。
许栀全然不知接下来的描点会袭击到她的身上。
淳于越道:“《论语》中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是以,当严谨理政,取信于民;节约财政,爱护百姓;徭役不违农时,保障民生。”他顿了顿,“而永安殿下如今愿去骊山皇陵作少府,正是遵循此理。”
?什么情况。
这说的不是古今之争的理论范畴,而提到了实施阶段的做法。她去骊山皇陵确实是因为劳役之事,却成为了淳于越这一‘实今’的例证。
许栀还没反应过来。
直到嬴政看了她一眼,那目光让她感觉格外沉重。
“本来是在争论复礼的事,太傅偷换了什么概念?”
“殿下。”淳于越笑着看向她。
许栀不由得一滞。
她坐在朝臣堆里,在这时,她已经不是嬴政的女儿,而是皇帝的臣子。
臣子之言,求的周密无疏,言必有中,而非拿着理论不假思索的一路跑偏。
李斯说话从来有理有据。法家落到现实,落到最根本,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上。
而今庞大的帝国建立才五年,若任何人都能指导治国方针,今言是而昨非,不乱套才怪。
淳于越正是犯了这个大忌。要是让他接着说,指不定要说到言论之事。
就方才的争论话术来看,许栀觉得李贤多少对他父亲带着滤镜,才说什么父亲与上次不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她看来,李斯做事不可能是个温和派。
许栀正要开口,想着能把话救回来就尽量救。
岂料,空阔的大殿上,那老博士朝她一揖,说了一句该死的话。
“永安殿下昔年受张少傅指教六年有余,《论语》《尚书》都学得很好。昔年殿下诸事妥帖,当是明白此理。”
此言一出,她顿时全身僵直!
他说什么不好,非要提张良。
儒家教化的道理,不需要别人来告诉她。因为这是她从现代带来的思想根源。
不过,在外人看来,那几年,确实是因张良管着她……她才没一而再再而三,做出暴虐的行为,动手杀人。
他们怎么能相信——阎乐和赵高在会稽是要置她于死地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