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老油条研究员都知道杨教授的为人,但是新来的研究员却不熟悉杨平,所以坐下来跟杨平聊天的时候多少会有一些顾忌。
“搞科研的,哪有不犯错误的,不用害怕犯错误,不怕你犯错误,就怕你不敢尝试。”
杨平继续说,他的话在这些博士心中回响,尤其几个新来的博士,反复琢磨这几句话。
“杨教授说的话是不是真的?”
有个新来的博士问旁边的资深博士,他心里痒痒的,很想发表自己意见,但是这个想法现在很不成熟,他自己也觉得有些荒唐,所以不敢说出来。
旁边资深博士点点头:“杨教授说的都是真的。”
这个博士刚刚说完,杨平又说:“新来的同事可能还不知道我们的原则,今天我在这里重申---说真话,做实事,这是我们的基本原则。”
这句话不管在临床病区还是实验室,杨平已经重复无数遍,但是在这些新研究员面前还是第一次说。
说真话,做实事!
对一个人来说很难,对一个团队来说更难,但这是科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如果连这些基本原则都做不到,何谈做出科研成绩。
既然杨教授这么说,在老同事这里也得到了证实。几个新来的博士跃跃欲试,想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但是又不敢说,都处于观望状态。
“刚刚我听到大家在议论目前的课题遇上一些困难,对一些问题很困惑,大家可以说说自己心里的想法,不管是否成熟都没关系,前沿研究哪有成熟的想法。”杨平鼓励大家畅所欲言。
一个资深博士开口:“我们现在很困惑,K因子的发现是一次意外,它跟青霉素的发现过程很有类似之处,但是青霉素的发现可以明确找到青霉菌,我们的K因子当时的环境非常复杂,我们利用当时保留的培养液做研究样本,筛选了各种可能的细菌、真菌及其它微生物,但是现在一无所获。”
“是呀,该考虑的都考虑了,原来产生K因子培养液样本我们分析了无数遍,几乎将样本研究个透彻,就是没有答案,这个K因子好像是凭空冒出来一般。”另一个博士说。
杨平回忆当时找到K因子的过程,确实是一次意外,当他发现这个新因子的时候,他只是出于好奇,于是花费精力去研究它。
当时他为什么对莫名其妙K因子能够展开研究,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系统空间给他的试错成本几乎为零,让他对任何好奇的事情都敢于去研究去试错,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后来没有系统实验的支撑之后他之所以还能够成功研究出K疗法,也是系统空间的强大试错能力让他无所顾忌,建立无与伦比的信心,任何天马行空的想象他都敢于去实践,而不是谨小慎微,什么都不敢想不敢做。
其实很多时候,成功建立对试错的承受力上,这就像一个富人与穷人去创业,富人的成功率往往更大,富人失败很多次没关系,甚至可以无休止地去尝试,只要成功一次就是成功。
而穷人只要失败一次就永无翻身之日,很多时候根本没有第二次试错的机会,所以穷人自然不敢轻易尝试,没有尝试怎么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