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想起了李徽离开京城来徐州之前的那个夜晚,在长干里李宅的后园之中,那个冷雨之夜,她才意识到自己已经离不开李徽了。
那时候的一切,恍如昨日。如今,叔父死了,小玄也死了,谢家败落了。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李徽还在自己身边,成为自己最坚实的依靠。
台上的李徽继续高声说话。
“二十岁那年,我来到了徐州。承蒙朝廷看重,谢公提携,授我以徐州刺史之职。初来徐州,满目疮痍。在座的有那时候的,应该都能记得那时候的徐州是什么样子。偌大徐州,人口不过数十万,且皆为老弱。土地荒芜,民生凋零,年年饥荒,徐州百姓四处逃难,乞讨流浪。我那时便发誓,要让徐州富庶起来,要让百姓们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耕者有田,人人都有生计。如今,十三年过去了,我们做到了。我没有违背我的诺言,我徐州百姓,皆有温饱。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社会稳定,百姓安宁,这正是我要的结果。我们做到了,这是我和诸位一起努力的结果,这不是我一人之功,乃是全体军民的功劳。你们该为自己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徐州贫瘠,只能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能做出一些成绩,所以我们披星戴月的开荒耕种,我们想尽办法的建设,开办作坊,修路修桥,造码头,造船。我们白手起家,没有任何人的帮助,全靠着我们自己的血汗,得到了我们想要的一切。这些年来,我们遇到了许多的困难和阻碍,有来自内部的,也有来自外部的。内部的还好说,无非便是一个想法的转变的过程,以前的不理解,终究会变成理解。每一个政策的落地,最终的开花结果,都是不容易的。但这些都是能解决的。外部的困难便艰难了。我们经历了秦人的威胁,经历了燕国的入侵,经历了来自方方面面的觊觎和威胁。但我们都顶住了。我东府军的男儿们,打退了他们,击败了那些觊觎我们的敌人,保护了徐州,保护了我们所努力得到的一切。他们中的许多人,战死沙场,血染战袍。但是,他们的牺牲是值得的,他们是我徐州的子弟兵,他们的死换来的是保护我徐州的父老乡亲,保护他们的妻儿父母。这便是我徐州东府军百战百胜的秘密,便是他们勇于赴死的原因。正因为我们上上下下目标一致,同心协力。我徐州才有今日的一切。我李徽感激你们,感激你们所有人的付出。这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建设他,保卫他,为他流汗流血,这便是我们的宿命,我们为之奋斗的意义。”
台下军民情绪激动,有人眼眶湿润,有人涕泪横流。那些黝黑的皮肤,粗糙的手指,疲惫的身躯,不能令他们痛苦。但李徽的话,却触动了他们内心最柔软之处,引起了他们的共鸣。
在徐州这十几年的建设过程之中,
许许多多的人是亲身经历者,
参与者和建设者。其中的艰难和困苦,酸甜苦辣,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他们按照李徽和徐州衙署指点的目标和方向行动着,尽管许多时候不知道这么做有无结果,觉得前途渺茫。许多时候,面临着崩溃和退缩,满腹的牢骚。在外敌攻来时,又心中因为恐惧而惶然。这些感受,只有他们自己明白。
许多人倒在了路上,许多人战死疆场,但是一切在艰难之中变了模样。他们比任何时候都爱这片土地,爱他们所建设的一切。李徽说的对,这一切便是他们奋斗的意义。
“诸位。你们时常说我李徽有多么的伟大,说我缔造了这一切。那你们是高抬我了。其实,真正伟大的是你们,是我徐州的军民,是我们所有人。若无齐心协力,流血流汗的奋斗。鞠躬尽瘁,不辞辛苦,默默无闻的奉献,若无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怎有徐州的一切?你们才是这一切的缔造者。我李徽,不过是你们之中的一员罢了。”
场上军民高声大呼:“李刺史过谦,没有李刺史焉有徐州的今日?”
“李刺史是指路明灯,若非李刺史指引,我等再辛苦又有何用?”
“……”
李徽摆着手,大声道:“多谢诸位,多谢诸位。让我们回到眼前之事吧。此刻,我知道你们许多人心里定然有许多疑问,有许多的困惑。你们定然在想,我徐州好不容易有了今日的一切,只需管好自己便罢,何必去管他人?桓玄篡位,关我徐州何事?我们兴师动众起兵去攻他,是为了什么?我们的兵马会死,我们也可能会失败,让我徐州的大好局面都葬送,这样风险值不值得冒?”
众人安静下来,注视着高台上的李徽。这些问题确实是很多人心中的想法。虽然就算得不到解释,他们也不会质疑李徽起兵之事,但如果能得到解释,明白为什么要出兵,自然更好。
“诸位,道理其实很简单。我们是徐州的百姓,也是大晋的子民。大晋有难,我们不能袖手旁观。桓玄篡大晋之位,便是大逆不道之举。身为大晋之臣,身为大晋之民,我们必须要行动,不能任由奸佞篡国而视如不见。我知道,许多人心里并不认可我的说话,我的解释也苍白无力。你们或许心中只有徐州,对大晋的存亡并不关心。然而无论你怎么想,都不能改变我们依旧是大晋的子民这个事实。我徐州非方外之地,我们也不是方外之民。每个人,心中都当有归属,每个人都有报国的义务,尽管你或许不喜欢这个国家,但离开了他,你便会失去方向,会感到迷茫,便是无根之树,无源之水。我李徽,受命于大晋朝廷的任命,方能来到徐州。在我心中,从未放弃国家之念。我生于大晋,长于大晋,我自当在他危难之时,为他尽忠,为他效力。这是最为朴素的道理,希望你们能明白。”
秋风吹动,旌旗猎猎,除此之外,校场无声。
很少有人明白李徽所说的话,或者说,他们并不认同李徽的话。因为他们对大晋已经淡泊,他们心中只有徐州。
李徽并不奢求他们理解,他知道这正是乱世的特征之一,百姓们的向心力不足,苟安于现状,国家的观念淡泊。这正是礼崩乐坏的基本特征,很少有人坚定的忠于国家,很多时候,只是着眼于眼前的苟安。而这,正是李徽未来着力要塑造和重建
的一点。
“或许我可以说的更加的直白些,即便不为了大晋,也要为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着想。我们徐州百姓固然生活富足安定,但这天下还有许多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有些人,不去为百姓的生计着想,只顾着倾轧征战,攫取权力。我们徐州百姓,许多都是从江南而来,在此落户。你们的老家还有亲人,他们还在经历痛苦,还在过着艰难的生活。我们不能坐视不管,只顾自己。且不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道理,便是你们亲近的亲人,此刻经受苦难,遭受欺凌,你们难道便能心安理得的坐视么?当然不能。桓玄强征兵马,搜刮民财,南方之地,已经被他刮地三尺。百姓们正受倒悬之苦。现在他篡位了,他要永远的奴役江南百姓,永远的让他们遭受痛苦,我们岂能坐视他胡作非为。那些都是我们的同族亲眷友朋,都是活生生的人,而非禽兽。所以,我们要去解救他们。我徐州上下,不能自为自己。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我们徐州学堂里垂髫总角的孩童都明白的道理,我们自当践行之。我徐州的目标,便是要天下人都能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让世间没有苦难,让儿孙后代享受福荫。所以,我们必须出兵,去拯救万民于水火。”
众人纷纷点头,这一回他们产生了共情。确实,徐州之地,绝大部分百姓都是各地逃难落户而来。徐州之外,亲朋故旧,丝丝缕缕的牵挂甚多。想到这些人都在受苦,自然没有人能够淡定下来。李刺史出兵拯救这些人,恰恰是他们期望的行为。
“最后一个原因是,桓玄和我徐州之间势同水火,他若篡位成功,将来必兴兵攻我。若我徐州苟安不顾,则养虎为患。桓玄一旦坐稳了皇帝之位,必集结重兵攻我。不为他人,为了我们自己的将来,也必须讨伐他。”
任何大道理都不如这一条让所有人瞬间燃起斗志。人群骚动着,有人高声呼喝起来,很快喊声如雷。
李徽微笑点头,大声道:“诸位乡亲,诸位将士。大战在即,我希望所有人同仇敌忾,共同应对。此番出兵,为了大晋,为了徐州,为了天下百姓,势在必为,势在必得。战时条例即将公布,希望所有人遵照执行,不得违背。我李徽,将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我李徽的家眷,将和你们一样遵循条例,绝不违背。我相信,我徐州将士将无往而不利,最终将凯旋而归。”
在军民震天的口号和欢呼声中,李徽缓步退后。随后,苻朗上前,高声宣读讨伐桓玄逆贼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