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走的路不同,李儒等人又能从另一个方向考察关西的实情。
路上不顺,下了暴雨,李儒等人在左冯翊的万年停留了下来,他们看到关西朝庭催发的壮丁,一路沿着官道南下。而万年地方的吏长征发壮丁的场景,只让人再写一篇《万年吏》来。
但李儒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关西不容小视的地方。那就是这一路,打着各色旗号的运粮队络绎不绝,李儒就是左冯翊的本地人,当然知道这些旗号都是本郡头面的豪势之家。
很显然,这一次关西世家真的是出丁出粮,也许是危机将这些人聚拢在一起,也许是皇帝的许诺,又或许是二百年来的不忿。总之,这一次关西世家们真的出血了。
也许是为了赶上某个军事行动,沿路倒毙的驼兽也只是就地肢解,取了大块肉,余者都留给了本地的流户了。
李儒将关西丁上战场,女赢粮的行为当成了老关西人的不屈。在他看来,关西朝庭的韧性显然不小。
但随行的送陪使孟达却不这样想,这位凉州刺史之子,显然觉得这一路并不体面。尤其是他这个年纪,正是最好脸面的时候。
所以一路上,面色阴沉,一言不发。只想尽快带着他们去蒲津,好交了这趟差。
但李儒为人多四海了,也看出了这个叫孟达的贵少是那种顺着说的人,于是虚应奉承之下,倒让他从孟达口中知道了点关外大败的细节。
在孟达的口中,这只是一场小挫。是前卫尉,如今的东面诸军招讨,持节在函谷关的杨彪大意所为。
至于怎么个大意,怎么个小挫,孟达就口风很紧了。无论李儒如何说,就是支支吾吾。
李儒知道弄不到再多的消息,只好陪孟达聊些两京旧事,全当打发时间了。
很快,无聊的路途终于结束。
他们终于赶到了临晋渡,对面就是刘宏的心腹将高弘驻守的蒲津。
蒲津理论上是属于河东郡节制,但刘宏怎可会将自己的咽喉送给别人,于是在入关前就早早让高弘节度了。
送到这里,孟达的任务也就结束了。
孟达在和李儒说了些言别保重的场面话,然后作依依不舍样。而李儒也在那伤感,说此一别,不知道还能多久再见。不是附近也没个柳树,李儒都要折柳表情了。
虚伪客套再多,分别也在所难免。
将李儒等人送上长舟,解缆,发船,孟达对舟上的李儒遥遥一拜后,就默默走了。
而李儒望着孟达等人的背影,也在深思。
这关西到底是强还是弱呢?
……
河东的使团走了,长安朝庭的公卿松了一口气。
他们是真的虚,维持那几天的太平盛世,都已经让这些关西公卿应付不暇了。
从去年末,到今年初,天下的形势也逐渐明朗了起来。
如今可以说,汉室天柱已崩,如今已是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