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潮1980》

第四百零四章 拉风(第3页)

上页目录存书签下页

或许他们会感到好奇,到底是为什么当年的人们这么爱冬天的白菜?

其实答案很简单。

第一无非就是物资匮乏,生产力落后。

虽说七十年代,京城就已经有了成熟的大棚种植技术,也引进了不少外国蔬菜。

可惜受工业的局限,塑料薄膜太少,而没能推广开。

没暖棚,还怎么“反季节”?

所以许多三十年后毫不稀奇的生菜、西芹、紫甘蓝、油麦菜、球茎茴香、小西红柿。

此时还是只供涉外宾馆、商店出售的特菜。

老百姓能看见的机会,只有重要节日里供给京城四大菜市场展示,以体现蔬菜市场丰美的时候。

反过来供应老百姓的普通菜店,冬天的货架子上往往都是空空的,只有些蔫土豆、辣萝卜“值班”。

偶尔能把“三黄一白”凑齐,还没等卸车,门口就排起了长队。

最惨的时候,柜台里外干净得像被狗“舔过”。

卖菜的售货员,成天无聊地蹲在大门外晒太阳。

那想想看吧?老百姓不多买点白菜存着成吗?

人不吃水果可以,但不吃蔬菜万万不行的。

否则就会因为缺少维生素而生口疮,会因为缺乏植物纤维大便干燥。

第二,就是对于冬储大白菜政府是给补贴的。

上市前,物价局已经对大白菜进行了分级定价。

一级菜六分六厘,二级菜是六分,三级菜五分四厘。

这个价格,京城市政府统统补贴一倍还多。

说白了,这是京城户口享有的福利,买菜就等于政府发钱,你能不要吗?当然要抢购嘛。

反过来如果这劲过去了,白菜价格就要比集中供应期贵得多了。

人们再到市场上买白菜那就一毛五分的原价了,一下涨多少倍?

这时再买到的白菜就叫“议价菜”了。

在少有其它蔬菜替代的年代,如果靠“议价菜”度过冬天,可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总而言之,正因为这些原因。

在这年头的人很少有人能独善其身,一点不用为冬储菜操心的。

就连宋华桂这样每个月收入过万,能一家老小只吃友谊商店“特菜”的人也一样。

因为她毕竟在京城还有父母,两位老人是不可能跟着她一样,安心享受资本主义奢侈的生活水准的。

其他的诸如领导干部,大学教授,知名演员更是如此。

上页书页存书签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