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潮1980》

第一百四十七章 悲喜剧(第3页)

上页目录存书签下页

但说句实在话,即使是这样的筒子楼,也不是最差选择的解决方案。

更多的分房无望的老百姓,只能在1976年地震棚的基础上想办法。

就像鸟儿“絮窝”一样,继续搭盖起各种材料、各种样式和各种面积的小房。

朝向东南西北不拘,三角形、梯形,什么都有。

各房之间的过道儿,只要能将将推过一辆自行车去,邻居就不说话。

“杂”是必然的,甚至就连这样的情况也分三六九等。

有人运气好,院里地儿还大,有地方接房、改房。

靠四处捡来的砖,先下手为强,弄好了能弄个够高够规整的二十平米。

可跟着后面的人,所以面临的条件必然因此而变得越来越艰巨。

有人想尽办法,最后也只能凑合盖出个八平米、石棉瓦顶子的“陋居”来。

仅仅只能保证放张双人床、不漏雨而已。

但这仍然还不算是最堵心的情况。

像有姑娘甚至因为家里房子紧张,兄弟姐妹的矛盾,受不了经常吵架,长期打地铺的日子。

而草草把自己嫁了出去,哪怕对方不是自己最满意的人。

甚至还有的人为了房子,转了户口,离开京城的。

  由此可知,在住房紧张的年代,仅为了一处小小的容身之所。

许多普通人会为之付出多么重大的代价。

这实在是一种极为残酷无奈选择。

总而言之,这个月的京城,房子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

围绕着这个主题,也演绎出了无数的人间悲喜剧,许多人的生活质量开始有了天差地别的不同。

能够获得居住条件改善,迁入单元房的人。

自然都是一脸喜气洋洋,是别无遗憾,笑得最灿烂的。

搬进筒子楼的人,高兴倒是高兴,但属于苦乐均半。

神情里却未免存有一些遗憾,还有需要重新适应新环境的局促与惶然。

盖了小房的人,笑容里苦涩的成分就居多了。

心中只有宛如劫后余生一样的宽慰和庆幸。

至于那些依旧要困守在蜗居里,还得继续努力谋求改变的人,心里状态直接可以归类为消极范畴。

上页书页存书签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