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养生百年》

第91章 我大明有好生之德(第3页)

上页目录存书签下页

作为北平负责钱粮田税的长官,李彧手中握有燕地许多税吏,这些年,随着朝廷从南方不断的往北方输送物资,李彧经手的数额十分巨大。

徐达是军政一把抓,但是具体实施,却是他们这些文官。

他与提刑按察使司赵全德对视一眼,二人皆是心头捏了一把汗。

无他。

他们贪污了许多钱粮……

洪武十八年,原时空“郭恒”案在这一年掀起,但是这个案子最初却并非是在南直隶爆发,而是北平,由北平布政使司李彧先爆雷,侵吞南方支援的物资,钱粮,在税收上做手脚,收受北方汉族豪强大地主的贿赂,不收他们赋税,种种种种……

说他们是贪污,也不对。

因为前元的官吏,都是这么玩儿的。

北平,作为前元的大都,如今蒙古官老爷离去还不到二十年。

很多官场风俗,都是代代相传。

即便是改天换代,也未有什么不同。

在朱雄英来的那个时空,后世的清朝,康熙通过几次大战,解决了领土争端,加强了中央集权。

而雍正利用一条鞭法,改革赋税制度,收起来了赋税。

这才有了清朝的康乾盛世。

如今,按照朱雄英所想,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也就是大明洪武二十年前,解决大部分领土争端,光复故土,起码要将前世,大明陕甘九边,到奴儿干都司这一部分收回。

再用五年时间,来搞经济。

经济,也就是税收,这就需要吏治,需要人才。

其实以大明如今的财政动员能力,还有军事实力,也可以收回安南还有缅甸,但是得不偿失,缅甸地方,统治极为耗费钱粮,西域许多地方也是,出了甘肃嘉峪关往北,与察合台汗国接壤的许多地方,现如今都是荒无人烟的戈壁沙漠。

整个甘肃,到如今洪武十八年,才三万多户,其中的关西七卫,还很多是蒙古人后裔,汉人,不到五千户。

云南也是一样。

收是收回来了,但是赋税,治理,驻军,样样都需要花钱。

朱雄英看着门外的李彧和赵全德,心里琢磨着,要不是我大明需要养生几年,按照你们犯的事儿,早就被剥皮实草,全家充公,妻女沦为教坊司官妓,世代为奴了。

如今,云南和甘肃,二选一……

哎,我大明真是有好生之德。

上页书页存书签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