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养生百年》

第77章 我要参军(第4页)

上页目录存书签下页

“信知海内归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

他低声吟出一句诗来。

当年,朱元璋在开平王常遇春将北平收复之后,曾经写信一封,招降元顺帝,而且送信的使者,还是他元顺帝当年在皇宫中宠信的内侍中官,中官打着的仪仗,是当年元顺帝派遣使者去其他地方给臣子谕诏的仪仗,护送的官兵,许多还穿着大元官兵的铠甲。

但是他们打着的旗帜,是大明的红旗!

元顺帝接到信后,苦笑三声,当场作诗《赠吴王》一首,让使者带回。

金陵使者渡江来,漠漠风烟一道开,

王气有时还自息,皇恩何处不昭回。

信知海内归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

归去诚心烦为说,春风先到凤凰台。

……

海津镇本是一个小海港,元朝时候,这里就较为繁忙。

在大明攻下大都,改为北平之后,这里的海船来往更加密切,如今这里已经是大明的“天津港”,专为迎接太子朱标等驾临,沿途诸卫所将士,全都举起旗帜,因要升国旗奏国歌,放鞭炮,所以周围许多老百姓都来了。

大明建国十七年,太子亲自驾临燕云之地,这还是头一次。

朱棣亲自巡视各处检阅部队,吩咐他们牵好牛马,并且约束百姓。

至于周遭的老百姓,听闻大明太子驾临,也都过来看稀奇。

燕云之地,自古百姓民风彪悍。

而且此地多豪强。

这豪强,说的是此地多宗族堡垒林立,老百姓以宗族为单位,修建堡垒自治,此事在元朝时期尤为明显,因为元朝施行包税制度,就像是草原部落的分封制,皇帝大手一挥,这一片归你了,税你随便收,反正我不管。

这导致各地出现了许多豪强。

而有元一朝,总共才开了十四次科举,三年一次,但是这十四次科举里,汉人中举的少之又少。

这直接导致,汉人里有许多,豪强豪族,世代学习武艺,囤积田地粮食,打造武器兵器,而且知道兵书谋略和天下大事的人才,没有进入体制内。

编制,是宇宙的尽头。

尤其汉族一个人才辈出的民族,长期被压抑,却不给他们编制往上升的时候……

就算是中了科举的汉人,也不得重用。

比如说施耐庵,大元朝一共百年科举里,汉人中举的屈指可数,他一代大才,硬是让他去钱塘县做个管教书的。

刘伯温也是,博学多才,将他弄去浙江当闲职,管管教材。

还有大部分的汉人中了科举之后,被弄去当家庭教师,管家,仓库保管员,图书馆管理员……

上页书页存书签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