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就在猫馆二楼那气派的说书台上办一场热热闹闹的见面会。
到时候,那些经过初步修养,相对活泼健康的小猫会分批放出来,在说书台上玩耍。领养人可以现场跟它们互动,看看眼缘,来一场双向奔赴!
然后等双方都满意了,那就得签下一份简单的领养契约,按上手印,白纸黑字写清楚责任和义务,猫馆这边也得留一份存档。
不过,光签契约还不够。
得给领养人足够的体面,也让这事儿显得郑重其事,不能像白捡似的。
毕竟有句俗话说,白捡的瓜不甜,白捡的猫不疼!
她脑子里飞快地转着,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着,晨光已经悄悄爬上纸面,映得墨迹微微发亮。
苏绒忽然想起宋朝那会儿,人们领养小猫,可不是空着手去的,是得备上聘礼的!
盐、茶、小鱼干,或者一串小铜钱,用红绳系着,郑重其事地送到主人家,这才算礼数周全,把小猫“聘”回家。
这习俗多好!
既显得尊重,又添了份仪式感,还能让领养人从一开始就明白,这小生命不是随意可弃的玩物。
至于剽窃本身嘛…反正历史在她这儿早就跑得没影了,谁知道大宋朝还会不会出现呢?
知识就是力量,穿越就是外挂,她苏小掌柜说要有,那就能有!
少女越想,眸底的光彩就越发明亮,嘴角那点狡黠的笑意也加深了些,像是偷吃了蜜糖的小狐狸。
笔尖重新落下,墨迹在纸上晕开一小圈,字迹也带上了几分轻快。
这份新鲜出炉的《猫馆快报》特刊很快就被贴在了露布之下。
其实自打第十一章猫馆第一次把自家告示贴上露布之后,很多商家也有样学样,纷纷把自家的新货、折扣、活动消息也往这露布上贴。
是以,看露布就成了西市周边居民独特的生活日常,今日也一如往常,露布前很快就聚拢了一小撮人。
猫馆向来是西市独领风骚的一间铺子,虽然没再见着第二回,但贴出来的告示必是带着些新鲜玩意儿的。
于是新贴的告示前,很快就围上了人。
“猫馆又出新花样了?”
“爱心领养?给毛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聘猫?啥意思?”
议论声响了起来,像一群被惊动的蜜蜂,围绕着这张新贴的告示,嗡嗡地议论着,渐渐也变了风向,从最初的惊奇和调侃,慢慢多了些认真和讨论。
“我家那小子总闹着要养猫,可我又怕养不好。要是能这样先看看,合了眼缘再领回去,签个契约心里也踏实些。”
“你说这聘猫的盐,是用粗盐还是细盐啊,小鱼干得晒得多干才行?”
“苏小掌柜又不是为难人的性子,肯定是怎么方便怎么来呗!”
日子一晃就到了三天后,猫馆门前一大早就排起了长龙,队伍从明珠坊档口一直蜿蜒到街角。
一时间只见得熙熙攘攘,人头攒动。
有穿着体面的妇人,有背着书箱的学子,有带着孩子的年轻父母,还有几个半大的孩子踮着脚往前张望。
明珠坊档口的小桌旁,傅窈忙着登记名册,问着姓名住址和养猫经验,手腕都写得有些发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