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小丫鬟》

第121章(第4页)

上页目录存书签下页

“我们隔壁那个被偷了东西的婆子,养了几条恶犬,屡次说都说不好,倒是闹的我们宅子都不好赁出去了。”

罗玉娥无语。

锦娘道:“要不就先放着吧,反正您和我爹如今在我这里住。”

罗玉娥突然道:“锦娘,其实我想把宅子卖或者典给人家算了,你看日后我们即便是不住你这里,京郊买那五十亩地的时候,原本也有个小庄子我们能住。否则,常常还要赁出去再收钱太麻烦了,这钱我们都给你,乡下那几十亩地,百年之后给你弟弟。”

“娘,您还是留自己手里用吧。”

锦娘不要。

罗玉娥摆手:“我不要。”

“那您这样,您卖了宅子,就留一百贯在手里,旁的您给弟弟或者给我都随您。”

锦娘道。

罗玉娥行事雷厉风行,和魏雄二人赶车过去找牙人要卖房,但臭水巷环境不好,宅子要卖出去不容易。

且不说她们在忙这些,金梁桥的铺子终于找到合适的铺主了,是一家开金银珠宝铺的,月赁六十贯,一年就是七百二十贯。

锦娘终于松了一口气,“等了半年多,也不枉这个等啊。这些做钱庄或者开金银铺的,一般不会做几日就走,咱们这次至少能稳定三年。”

盘算了一下几处家当,甜水巷一年四百五十六贯,金梁桥的租金七百二十贯,京里两百亩地的租子是一百六十贯左右,塌房分红一千二百贯,吴县地租三百六十贯,吴县邸房五百多贯,一共就有三千三百九十六贯。

但是现下开销也大,连着庄头掌柜大管事还有茶房这样的技术工,和府里丫头们的月钱,一年就得一百多贯,这还是纯工资,不算额外赏钱。再有儿女教育费用,笔墨纸砚,一年也得一百贯左右。四时八节的礼,平日衣裳首饰,少说也得预备个一百贯。

好在这些钱,她是打算用蒋羡的月俸全部抵消。

想到这里,她先拿了十样锦的蜀锦和鹅黄缎子还有匹江南的时兴缎子出来,请外头的绣匠到家花了十贯的工钱给大家都做了新衣裳,等扬哥儿成婚的时候穿。

又带着母亲女儿去了她们赁出去的金银铺,也算是给人家做生意,给罗玉娥买了一对茄形金耳环,一根如意簪,一把银插梳,又给女儿打了一幅轻巧的金头面,至于锦娘自己选了一枝七股桥梁式花卉纹金发簪,最后临走时帮蒋羡买了一顶青玉冠。

这些金银之物也是人的脸面,一年锦娘会买一两次,总不能只省钱不花钱。

就比如女儿这里,到时候嫁妆打一顶金冠子一顶银冠子就足够了,首饰一年一套,不必再打。

回到家中,锦娘把买给蒋羡的青玉冠给他,又听他说郝二郎要辞行,锦娘不解:“他不在京中国子监读书么?”

蒋羡摇头:“这也是富贵子弟很难成器的缘故,你总说扬哥儿懒,可我出的题目,扬哥儿头想破都会做出来,所以他常常说头疼想睡觉,也是这个缘故。”

“好吧,他要走,你好好安慰几句。”

锦娘道。

蒋羡笑道:“这事儿你放心。”

郝二郎先行离开,没和魏扬说一句话,锦娘倒是替他打点了程仪,全程只是道:“日后若上京,再来家里,别客气啊。”

这让郝二郎松了一口气,他的确觉得魏扬不如他,却中了。可魏扬人也不坏,他只是自己无法面对自己,还好蒋夫人什么都没说。

郝二郎离开后,锦娘让人把客房打扫了一遍,听说姚掌柜上京夹带了江南丝绸小赚了一笔,他倒很会做人,给锦娘这里也送了两方销金帕子、两匹时兴缎子、三匣子玉女桃花粉、二十盒胭脂、二十盒口脂。

在一旁的筠姐儿道:“娘,容妈妈说吴县的邸店很是赚钱,怎么姚掌柜给您的钱,每年都差不多呢?”

上页书页存书签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