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小丫鬟》

第47章(第5页)

上页目录存书签下页

锦娘笑着摇头:“娘,臭水巷的水不仅不好喝,院子太小,你们和弟弟是一间隔成两间。这里环境也不好,偷东西的比比皆是,咱们得搬到一处更好的地方,我还打算把前面改成门面,将来也许自己开铺子。”

文绣院的绣娘有些做到老都没那个勇气从里面出来,所以她们看似是皇家绣娘,事实上收入还不如绣巷的尼姑们。

她本意是想去绣巷看看,但绣巷却是鳞次栉比,根本插不进去。

罗玉娥担心道:“不会到时候还不上吧?”

“那得我去看看。”

锦娘笑道。

先去的一处樊房牙处,这位樊房牙这里颇大,他的宅邸地址都颇好,但是价钱太贵了。

锦娘笑道:“我只看一进的。”

“姑娘,你这一进的也得一千六百多贯啊。”

樊房牙道。

锦娘立马就放下了,她又听樊房牙道:“贵人们都住南薰坊,咱们这里靠近金明桥,位置算是不错的。”

但锦娘还是摇头,又隔了十日,她又去了两处,如今不少汴京人买房都买在靠近南薰坊处,可那里的宅子至少也是快两千两。

她只好讪讪的放下,还是有房牙提醒道:“其实你也可以先买地,买了地之后,等你有钱了再建房子不就好了。”

锦娘当然去了解木材的行情,发现其实并不贵,只要不用什么杉木那些,普通的杂木,一颗不过六百多文,砖瓦也不贵,若从官窑买,一口砖约莫十三文,如果买多了,还可以砍价,铺地的砖更是不足十文,石柱两贯一根。

当然,房牙这里还有所谓的装背匠,也就是现在的装修工人,锦娘原本在前世就是自己装修房子,现下她自己设计起来。

“您看,倒座房我要先改成门面,把一进隔成两进,用月亮门隔起来,人造一处墙,西边不做厢房,直接做一条长廊,东边砌一间厨房茅房即便,然后后面便是做两层正脊分三条脊的楼房……”

她找了三位装背匠,报价几乎都是不算家俬一百二十贯上下,算上定做的家俬,二百多贯。

锦娘手里有四百贯,只能拿出三百贯贷款买地,她如今一个月月钱六贯,一般贷款的期限据说是八到十年,锦娘如果贷款八年,那就是这块地的价格要在九百贯左右。

时下很多人都愿意直接买人家的屋子进去住,不愿意折腾,因为都急着进去住,锦娘却是不同,她家本来就有住的房子,多的是功夫。

她的月钱拿来还每个月的赊贷,外快能拿来装修。

九百贯的地那就好说了,绣巷附近的甜水巷便是有这样的一块地,地主人无钱做房,想快些出手,这里是去年在绣巷的后面辟出来的地,前面是大相国寺,东边接绣巷,巷子前面种着杏花煞是好看,且这里人烟阜盛。

房牙还笑道:“魏姑娘不如回家考虑些时日?一般三日——”

“不,我现在就要,只是我要赊贷,还有前面的三步送给我。”

锦娘坚定道。

房牙睁大双眼,觉得太草率了,锦娘却知道这个草率的背后,她已经做了功夫了。

通过庄宅牙人,锦娘拿了三百贯过来交付房主,又在牙人牵线下,找到邸店用“砧基薄”抵押拿了六百贯,每个月利钱四分厘,一个月差不多六贯左右。

宋朝若是典卖倚当庄宅田土,要立合同契四本: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纳商税院,一留开封府。

就比如锦娘现在缴了每千输四十的税,只有完税之后,才能官方在契书上加盖红印,称为“赤契”,有些人目光短浅,为了不付税款,干脆就不完税,锦娘可不会。

上页书页存书签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