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仔细看着对方,好似两人已经很久没有见过面了,可明明早上议事的时候他们刚见过。
曹操:“这些日子诸事繁琐,文若清减了。”
荀彧微微一笑,倒是没有挣开对方:“明公何尝不是。”
这看起来像是个心照不宣的笑容,但话题要是真的在这里打住了,那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
两人在书房落座之后,沉默了好一段时间,好像都不知道该从哪里说起。
陆离与荀彧,甚至是个荀氏绝大多数人的不合拍,在聪明人眼中从来不是秘密。
但是此刻,曹操打破沉寂的话题却恰恰选择了陆离。
曹操:“荆州之后,伯安曾问我心意如何。”
荀彧没有对此发表什么看法,只是安静的提起水壶给两人各自倒了一杯水,曹操来的时候已经不早了,这个时候喝茶的话,上容易睡不好。
因为习惯熏香,荀彧哪怕动作没有任何出格的地方,但是总能带起些许香气。
相比之下,陆离在许多人看来,许是因为某块玉佩患了什么香味ptsd,反正除非必要,他对于熏香这种事情是拒绝三连的。
其实真的要说起来,陆离才是最醒目的那个汉臣,而荀彧,他去往洛阳是受到了来自何大将军的征辟,并且压根没有在洛阳待多久,就因为董卓的缘故离开了。
虽然在去洛阳之前还有地方为官的经历,地方官员也是汉臣,但有些事情到底还是不一样的。
就好像绝大多数关于改弦更张的批判,对于生食汉禄、死为汉臣的期待,其实大多都是朝着陆离去的。
他是大众视角中的受益人,是最大的那个受益人,自然也是最所应当要承担这些的人。
但是很奇怪,曹操似乎所应当的认为陆离能够克服这个,反倒是现在对着荀彧在小心翼翼。
曹操说完陆离问过他的事情之后,沉默了一会儿才说出了自己当时的回答:“我当然并未给伯安一个确切的答复。”
说着,他看向荀彧:“文若以为如何?”
如何,陆离的问题如何,他的回答如何,你又是如何想的呢?
会问这种问题,放在他们之间,已经可以称得上是明示了。
荀彧看着曹操,好似是震惊之后的仔细打量,实际上也确实是,只是与曹操想的不一样,他不是震惊于曹操的变化,他震惊的反而是对方好似认为自己绝对不会选择他。
可明明他一开始选择的就是他啊,他才是那个最早做出选择的人,君择臣,臣亦择君,有人称赞他是王佐之才,眼前之人说他是吾之子房。
霍光并不拥有张良,拥有张良的人是刘邦。
他不解于对方的认知,又有些解对方的认知,若不是曾经有过那种经历,他或许真的会如同曹操所想那般呢。
说起来,那件对他影响重大的事情真是来源于陆离的父亲。
一个人能够疯狂到什么程度,陆乔便是荀彧心中的答案。
直到今日,他都想不明白,对方是怎么敢于在那种时候写那般大逆不道的书信送去荀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