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离却笑了:“人何必一定要追求完完全全的知晓另一个人呢。”
“先帝就从来不会执着于这个,而我虽是世人眼中最受先帝偏爱之人,却也从来不懂得先帝到底在想什么。”
曹操刚因为前半句“先帝从来不会”感到有点对比拉踩的破防,就又被后面半句补回来了。
曹操:“却不知伯安追求为何?”
陆离拱手:“离已不求知己,知己难觅,只求两不相负。”
两不相负,先帝不曾负他,所以他救了何太后母子,不愿意有负先帝,仅此而已。
至于如今的陛下,其实从陆离对何太后母子的安置就能看得出来,他不愿意辜负先帝没错,却也不会为了不辜负拼尽所有。
就跟先帝给他的一样,在外人看来对方给的东西简直令人眼红,可究其本质,那都是对方随手便能给、随手便能收的东西,他所有的给予都是不会令自己难受的存在,更不用说牺牲什么去给予。
所以陆离的回馈,或许存在冒险,但大多也只是努力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
如保障了他妻儿的性命,至于最后具体如何,这不是他一个提供保底的人要考虑的事情。
曹操倒是还不清楚陆离这些关于两不相负的具体划分标准,但他看到陆离此刻的态度,心里反而有些微微放松了。
两不相负好也不好,不好就不好在对方与先帝之间两不相负,可再想想,对方对待自己岂不也会是两不相负,这不就又好起来了。
————————————————————
冀州邺城。
袁绍看到被带到自己面前来的妇人与青年,因为他提前交代过要礼待,再加上袁谭通过打听出来的消息隐隐猜到了些东西。
所以当他们出现在袁绍面前的时候,不仅看起来并不怎么狼狈,反而比起在山上耕作的时候要光鲜亮丽不少。
上一次袁绍见到他们,还是何进死了,他带着一群人诛杀宦官之时。
后面董卓进京,有废立之心,而他也因为反对,近乎狼狈的逃离了洛阳。
如今多年过去,农户的日子与宫中的天下奉养自然是没得可比的,可这一点都不妨碍袁绍认出他们。
其实如果不是有着调查结果,真的在人群中看到这俩人,袁绍最多就是觉得这俩人长得跟少帝与何太后相似而已,但如果带着这可能是少帝与何太后的探究去看,结果就是认出来。
现在想想,当年陆离在他面前表现的破绽还真的不少。
不说对方信誓旦旦的,那所谓的先帝告知于他,没有多少人知晓的捷径。
就说火烧洛阳后,对方回来与自己决裂,当初还是袁绍主动说起的何太后与少帝之死,但对方更加愤恨的还是他欲立刘虞,恨得是他面对董卓重重暴行,带着联军在这里无动于衷、裹足不前。
当时他不觉得有什么,只以为是因为何进产生的厌屋及乌,又或者这两个人的死亡包含在对方对洛阳的痛惜之内。
可现在想来,不管是那场决裂,还是后面见面对方跟他聊过往,何太后母子的死似乎从来不在对方所列举的“袁绍罪行”之中。
明明当初对方弃官离开洛阳时,还因为这俩人专门警告过董卓,不该有后面的无视作为才对。
想明白了陆离的破绽,也认出了眼前的两个人,可袁绍既没有向着他们行礼,也没有出言为他们“正名”的打算,他只是对着下面的人道:“先请这位夫人与公子下去歇息吧。”
何太后与刘辨也不曾多言,只是顺着对方的安排下去了。
他们清楚自己如今没有任何的自主权,只顺从对方的安排就可以了,但袁绍及其帐下的文武们需要考虑的事情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