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绣虽然不甘心,好在还算是听劝。
可虽然听劝了,却不妨碍他依旧不甘心。
其实要让贾诩说的话,这事倒也并非全无转机,陆伯安的《项羽论》写的多好啊。
它可以是在说项羽,可以暗指何进、董卓、王允,又为何不能加上一个曹操呢?
贾诩只道:“将军也不必着急,曹司空会如何对待,不仅将军在意,军中上下无不关注。”
“我等并非败无可败遂无奈投降,而是为了却已故平阳侯遗愿,秉忠君爱国之大义,他若轻慢相待,岂非寒忠臣义士之心。”
况且他们跟损兵折将到所剩无几的董承不同,他们手里还是有兵将在的,这制衡之道如何容一人专美于前,到时到了许昌,说不定还能与曹操成昔日李郭之势。
不过这话贾诩并未说出口,毕竟这不符合谋己人士的一贯作风。
而且有一说一,虽然确实存在这种可能,但真的不是贾诩看轻张绣,而是对方在这方面未必能是曹操的对手。
张绣闻言心中稍定,虽然他们都知道所谓的忠臣义士不过是给他们自己披了一层遮羞布,但这个遮羞布遮的也不只是他自己一个人,而是自己麾下所有人。
他其实不是不清楚形势比人强,当初两方相争,董承固然损失惨重,可他们难道就毫无损失吗,再加上自己刚刚全盘接手叔父的人马没多久,在打了败仗让人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大家想要投奔更好的前途不能说无可指摘,但确实是能够解。
更不用说那个前途中有天子坐镇,那就更名正言顺了,这都不能算是投降,这在某种程度上算是接受“诏安”。
而很滑稽的地方在于,他们原先明明就已经是天子麾下的兵卒,偏偏要出来绕上一个圈子,现在再次选择回去,回去后的具体待遇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情况,你说这一遭到底算是什么呢。
张绣不再做走地鸡,与贾诩隔桌坐下,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他不再说自己,倒是说起了贾诩:“先前我劝先生陛下身边非久留之地,如今兜兜转转反而要再次回去,是我耽误先生了。”
对方这话说的情真意切,换个心眼小的,一听这话可能真的就要顺势将自己的不如意推到对方身上去。
贾诩却没有这样的想法,一切都是他自己做的决定,又不是张绣绑着他来的。
贾诩:“将军此言差矣,此一时彼一时,昔日留与今日去,如何能够混为一谈。”
昔日便是贾诩,也没能想到陆离回兖州路上的神来一笔,竟然造就了后面如此多的阴差阳错,以致于现在一切变成了这般利好曹操的模样。
什么是福将啊,陆离对于曹操而言就是标准的福将。
当年那一场停留的含金量,至今仍在不停上升。
事实上当初那个被陆离派出去的伍长,现在都已经是千夫长了。
从管五人到管一千人,直接翻了两百倍。
这可能也算是起点低的好处,拥有更大的上升空间。
眼看着张绣还在那里为自己的未来动脑筋,贾诩都想要劝他别想了,傻孩子,你先将自己给明白吧。
至于他自己,拥有丰富跳槽经验的贾诩表示,这都不算事。
他的名声或许算不上好,但绝对与无能不搭边。
有能力的人在需要人才的阵营那里,还怕过不好日子吗。
而随着郭嘉的观察,他显然也察觉到了张绣营帐的实际情况。
好消息,诈降的可能性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