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士系统在三国》

第84章 专人而写(第3页)

上页目录存书签下页

然而他却傲慢的自以为天下已然得手,不好好巩固这份获得,反而搞什么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以致于累日之功,一朝覆灭……

曹操不由想到了那颗被宦官们扔出来的头颅,越看这篇文章,项羽的名字都快要直接变成何进了。

下面又说他的下属们并非全然傲慢,为什么也失败了呢?这都是因为跟随他这个傲慢的主公。

他们的不傲慢无法改变项羽的傲慢,而他们追随傲慢的项羽,就不免要受到对方的牵连。

曹操点头,是啊,当时何进就是这样的,杀几个宦官在优势在我的情况下都能让他硬生生操作成送人头,就这样的领导你能指望什么。

后面以具体的人开始举例,项羽的长辈项梁教他读书学剑,他不愿意,教他兵法,他也不从。他的谋士范增,计谋远虑、一针见血之智者,早早为他指明了真正的心腹大患,却也不被采纳,后更因为离间计,被怀疑。

上教不能学,下谏不能纳,此傲慢之极也。

曾经追随过他的人,不是被他的傲慢牵连致死,就是看清他的傲慢后离他远去。想想他最为鼎盛的时候,行分封之事,几乎就像天下共主一般的人物,可最后却因为自己的傲慢,落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乌江自刎的下场。

若是当初他听从项梁的话好好学习,又或者是听从范增的话早早解决心腹大患,最后又怎么会落得这样一个结局呢。

曹操心中继续点头,是啊,但凡当初何进听自己一言,哪里会让大汉变成如今这般呢。

项羽在已经如此傲慢的情况下,还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名传史册,足以证明他的能力。可就算如此,他依旧因为傲慢而失败。

如果我们很多在能力上本就比不上他的人,却还学习他的傲慢,难道还能有什么未来可言吗?

项羽不暇自哀,而观者哀之,观者哀之而不鉴之,亦使观者而复哀观者矣。【2】

曹操看文章的时候,陆离就在他身边坐着,看完文章之后,曹操直接就能对着作者本人发表观后感:“此文当真字字珠玑,惜何大将军未见。”

这话一说,陆离立刻意识到对方联想者是谁了,毕竟名字都给出来了,看来曹操对当初何进的操作还真的是耿耿于怀啊。

不过也正常,陆离现在都想不明白人是怎么能够飘到何进那个地步的。

只是这文章要是传出去,如曹操一般联想何进的人怕是不多,更多人反而更可能联想到王允。

至于为什么不是董卓,看看文章中带着的规劝、叹息之意,再想想作者是谁,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往董卓身上想的,毕竟谁也不觉得陆侍中会可惜董卓因为傲慢没能成功。

曹操联想完了何进,又忍不住想到了曾经与自己同在何进那里效力过的袁绍:“这文章要是被本初看到,怕是要生气的。”

事实上不只是曹操这么想,陆离本人对于袁绍可能有的破防也是有所预测的。

这又怎么不算是一种大家都很“看好你”,你也确实“很争气”呢。

要不怎么说距离产生美呢,有些人你跟他隔远了,消了几分恼怒,还不免觉得对方怪有趣的。

忽略袁绍看到后可能会有的情况,陆离看着联想完了何进、联想袁绍的曹操,难得体贴的没在这个时候给对方泼冷水,告诉他灵感虽然来自于别人,但写出来之后是想要专门劝一劝你的。

事实上陆离都在想,要不要每当对方出征前,都拿来让对方“温故而知新”一下。

文章传出去之后,可能会被很多人联想,但已经死去的王司徒无法开棺破防,还好好活却没有多少人联想到他身上的袁本初,本来只是怀着一份好奇,想要通过文章看看能不能看出来如今陆离是个什么状态。

结果看了没两眼就真的直接破防了!

个状态就是好奇瞅瞅、一脸沉默、越看越气,直接破大防……

有些时候人就是这样的,但凡你跟谁有矛盾,那人跟其他人说句话,哪怕你根本不清楚两人到底在说什么,都会先怀疑对方是在跟别人蛐蛐自己。

袁绍的部分下属都没有搞清楚对方的破防点,反而压根不在这里的曹操与陆离早早猜到了,这怎么不算是一种特别的“心有灵犀”呢。

在许多人都在讨论陆离的文章时,陆离却在关注准备前来兖州投奔儿子的曹嵩。

上页书页存书签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