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1979!》

第160章 朱霖 原来你叫龚樰啊保底1更(第4页)

上页目录存书签下页

年初就放出了这个消息,所以从今年第一期开始后面就有一个投票页面,投票后邮寄给百花奖组委会。

这可是完全靠杂志用户一票一票选出来的,所以今年开始《大众电影》的销量就节节攀升,每期都会增长几十万册,相信百万销量也不远了。

前面两期魏明的选票都投出去了,魏明表示这一期的投票权就让给梅彪他们俩了。

两人立即翻看起后面的候选名单。

63部的大名单,意味着去年国内生产了63部故事片。

而就是这63部国产片,外加数量不多的外国译制片,在1979年产生了279亿观影人次,平均每天有7000万人次的观众在看电影,平均每人年均观影数量28部(来自《电影年鉴》的官方数据)。

后世很多人经常以此断定80年代前后是电影的黄金时代。

然而稍微动一下脑子就知道这里面的问题。

国产片只有63部,译制片数量更少,总数按照100部计算吧,279亿观影人次,也就是平均每部电影都有2。79亿观影人次,就算译制片数量多,平均每部也得有两亿观影人次了。

然而现在一部电影真正能卖钱的35mm电影拷贝多的两三百个,少的几十个,拷贝的放映次数是有限制的,就跟VCD光盘用多了会花一样,显然无法创造几亿观影人次。

大部分电影其实就像《祭红》那样扑的无声无息,63部名单上的电影绝大多数是后世人闻所未闻的。

去年也就《小花》《保密局的枪声》等寥寥几部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之作,能在电影院达到上亿观影人次。

其余的则基本靠农村流动放映冲击数据,用的也都是16mm和8。75mm拷贝,搞不好在一个村子里放一场能把全公社的人头都算上,统计相当粗糙,不能太当真。

因为这两种格式的拷贝主要是用来惠民,向文娱生活匮乏的地区提供娱乐,并不指望能赚钱,也没人太当真。

魏明正琢磨着,彪子和梅文化已经就选谁吵了起来。

我说《保密局的枪声》更好看,他说《小花》更感人。

我说刘小庆演得好,他说陈充演技更胜一筹。

你说唐国墙实至名归,我说孙道林技高一筹。

他们的争论甚至把车厢里其他乘客都吸引了过来,大家一起辩论谁演的更好,车厢里好不热闹。

魏明则闹中取静地看起了三月新出的《当代》……

~

本章完

上页书页存书签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