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口音有点沾柳如龙。
“广东人?”
“是啊是啊,我是《花城》的编辑,我叫陈文斌。”他跟魏明握了手后甚至还掏出了一张名片。
不愧是广州来的,连名片都有了,果然走在了时代最前沿。
魏明把人请了进去坐。
不过门岗里面依然冷,这位陈编辑坐在椅子上还在跺脚。
虽然这会儿已经开始烧暖气了,但门岗跟宿舍肯定没法比的,现在北大最热乎的就是魏明所在的勺园了。
魏明则在想,小样儿,终于忍不住亲自出面找自己约稿了。
其实魏明不会挑理儿的,《十月》《当代》都在京城,亲自上门约稿这很正常,你一个广州刊物也玩这一套,成本未免太高了。
结果他理解错了,对方虽然也表达了约稿的意图,但那是顺带的,其实他另有目的。
“我们《花城》杂志在燕京组织了一个座谈会,想要邀请一些文坛的作家、学者帮我们《花城》提供一些建议,将来如何办的更好。”
哦,座谈会啊。
魏明问了一下时间地点,以及都有谁参加。
“我刚刚已经说服了北大中文系的洪子诚老师。”
哦,老洪去啊。
反正也就一天时间,还管饭,魏明就答应了走这一趟,就是得请个假。
看来《花城》还是非常锐意进取的,尽管上一个回合惨败给了《收获》大哥,但是对比其他的《当代》《十月》还是有优势的。
魏明从门岗这里拿了自己的信就回了勺园。
最近他的信又变多了。
每次新作发表之后都会有这么一个收信高峰期,《儿童文学》那边也很多,都是百封起步的,第二篇发表之后讨论剧情的更多了。
他都是看完之后再放回宿舍的办公柜里,柜已经快要满了。
这批信魏明看的很仔细,因为除了纯粹的读者外,还有很多向他提供寻亲信息的。
不过靠谱的不多,魏明看完之后把这些信单独分类出来,回头邮回老家让母亲分辨。
看着看着信,突然,有什么东西落在了窗户上。
魏明侧头一看:呀,下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