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你们自己看吧,我从留学生那里借来的外国杂志,正好四本。”
“诶呦!”都十点多了,几人更精神了,都不想睡了。
不过拿到手之后看不懂文字,只能看看图片,就感觉很无奈。
“明哥,这,这是不是你说的那个异形啊?”赵德彪指着某一页的图片问,他觉得这玩意儿太恶心了,他再一次鄙视外国人的口味。
魏明瞅了一眼:“对对对,就这个,看来这电影确实火啊,连《时代》周刊都有报道!”
梅文化看着杂志里那些新奇的照片叹息:“我要是能看懂英文就好了,明哥,要不你明天上课的时候带上我吧!”
梅文化:我也想学外语,他也想进步啊!
魏明:“明天我要上的是历史系的课,你如果想听英语课我可以告诉你去哪儿,我这有课程表。”
听到魏明不去,梅文化立即摇摇头:“那算了。”
他没那个胆量单刀赴会,而且基础几乎为零,去了也听不懂。
魏明想起一事:“对了,如果你想学外语,还有一个地方,俄文楼前面的那个小园子,每到周六晚上就会变成英语角,留学生,外语系的,还有想学外语的都去那一片交流学习。”
不是在课堂上,梅文化有些兴趣,但还想拉上魏明。
“我的水平已经不需要跟他们交流了,够用。”魏明说完,开始看起了杂志。
然后梅文化跟赵德彪嘀嘀咕咕起来,似乎有些意动。
~
接下来几天,魏明除了上班就是专注《天书奇谭》剩下的一小半内容,偶尔也会去蹭蹭课。
有一次在俄文楼上英语课还遇到了几个在生日派对上见过的留学生,只不过没见到那一团火红。
期间在他的指导下,刘振云写了一篇2000字的关于《二牛》的评论文章,魏明建议求稳,《文学评论》和《文艺报》这种高端局尽量别碰。
最后刘振云综合分析,挑了一个逼格不高,又有文学评论单元的杂志《山西文学》。
于是一个河北人写了一个山东故事,被一个河南人评论之后投给了山西的杂志。
刘振云没有选择高难度是正确的,因为第二天他就在《文艺报》上看到了孙犁老爷子对《二牛》的评论文章,而且这篇文章被他归入了自己的《读作品记》系列里。
复出之后,孙犁精力不济,就很少写小说了,都是写写散文,再就是写一写读书感受,也算是提携后辈了。
在他的《读作品记》系列文章里,可以看到对刘绍棠、刘心武、林斤澜、宗璞等文坛中坚力量的评价和肯定。
不过他们都是40岁朝上的作家了,而魏明才18岁!
看完文章,中午刘振云激动地跑到教职工食堂找魏明报喜。
然后就看到魏明正在对付一饭缸的红烧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