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游击可不能这么说!”没等俞庆回应,胡副千户果断抢过话头,“我等带着区区四百老弱迎战上万海匪,却一鼓破之,斩俘三千有奇,如此大捷,怎么会是白忙活?”
“斩俘三千?”韩庆之本能地扭头去看,怎么数,连地上的尸体带瑟瑟发抖的俘虏加起来,也超不过六百。却不知道其余那两千四百斩俘,到底从何而来?
“二哥,借一步说话。”俞庆见状,赶紧把韩庆之拉到一边,小声嘀咕,“你是个实在人,以前斩杀俘虏多少海匪,就上报多少,从不玩花活。但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以前你只是百户,守备,最终上报的数字,不需要你操心。现在是你游击了,这次出战又以你为主,有些账,兄弟我就得教教你了……”
他是“将三代”,对军中的各种猫腻,自然门清。
在他的循循善诱之下,韩庆之才终于恍然大悟。原来,大明军队中上报战果,还另有一套规矩。
比如某战击杀敌军五千,最后收拢敌军尸体、首级和俘虏,不可能是完完整整五千具,肯定有一部分被敌军自己带走,或者掉进山谷,大海,河流之中,寻之不到。
所以,通常大明将领们上报战果之时,就会将最后收拢到的尸体、俘虏或者首级总量,再乘上一个具体数字。
上头派人来核实战果,发现首级、俘虏或者尸体的数量,跟将领所报有偏差,通常也会给予理解。
韩庆之以前只是个小小的百户,守备,算不得什么武将。所以他如实将战果上报之后,上头自然会予以调整。
而现在,他已经是游击将军,独挡一面。有多少尸体、俘虏或者首级,实打实地去上报,就“违规”了。
“那,那也不能夸大五倍啊?朱巡抚每次都会派人核验的?”听完了俞庆的话,又迅速扫了一眼在远处静静等待的胡副千户,韩庆之低声质疑。
自打得知韩庆之已经升任游击之后,俞庆就自动将自己对韩庆之的称呼,改成了二哥。此刻听他质疑自己的说法,立刻急得连连跺脚,“二哥你真是个老实人。夸大五倍还算多么?你不知道,年初北面的宁远大捷,号称击毙建奴数万,实际上斩杀和俘虏是几个?”
“宁远大捷?”韩庆之楞了楞,瞬间想起,眼下已经是公元1626年底,女真酋长努尔哈赤,就是死于本年九月(农历八月)。而被后世大吹特吹的袁都督,也凭借宁远大捷,崭露头角。
“首级二百六十九,俘虏一个,主动投降的十七个。总计加起了不到三百。”俞庆撇了撇嘴,满脸不服气,“就这样,朝廷核验完了首级和俘虏之后,还认可了宁前道袁崇焕和辽东经略高第的捷报。并且皇上还亲自下旨嘉勉了辽东守军,称他们取得了七八年来未见的奇功。完全不把高经略接连丢失七座城池,将近二十万百姓的罪责当一回事儿。”
“你说什么?”韩庆之穿越之前,只知道封建军队喜欢在战果中注水,却没想到,能把战果夸大一百多倍上报。顿时,被惊得有些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
“总计二百六十九枚首级,十八个俘虏,就敢吹歼敌数万。关键是,朝廷还认可了。”俞庆咬了咬牙,愈发愤愤不平,“相比起来,咱们福建这边,以前个个都是老实孩子。二哥,你就按我说的报,歼敌三千,剩下的那两千四百多尸体,全都掉海里捞不出来了。放心,朱巡抚那边核实完了你这边的俘虏和首级之后,只会夸你老实,绝不会质疑你谎报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