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的40两校长大人拿一半,几位学官拿剩下的一半,余下的10两则由全体吏员瓜分。
非常公平公正的分配方案。
方案也表明校长大人没有食言,他真就不是独享,因为100两拢共就落20两到校长兜中。
做官做到如此清廉地步,恐怕大清所有官员加一块也就寥寥数人吧。
另外考虑到教职工也有亲朋好友子弟读书的需要,赵安又特别允许教职工有借读福利。
就是教职工推荐的学生就读可以减半收取学费。
普通教职员工一人一个名额,吏员两个,学官三个。
校长大人无上限。
虽然事情还没搞,但种种福利措施的出台再次将赵校长送上了府学热搜榜第一。
校长本人无意接受员工们的崇拜和感激,因为他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要办。
给巡盐御史老郑一万两的事。
钱是英雄胆。
赵安实在是舍不得把自己辛苦挣来的血汉钱都交给老郑,因为这笔血汉钱他打算用于贩盐的启动资金,这个买卖初期需要的启动资金不小的。
两个县太爷的加入再小打小闹,挣的钱都不够分的。
没钱怎么办?
很自然的就想到了甘泉县那两位冤大头。
第二天特地派人将二位老领导请到了府学,并将情况简短与二位说了下。
“什么,一万两!”
丁县尊和宋教谕都被这个价格惊住,继而不约而同表示不是他们不愿意帮忙,实在是二人因为议罪银的事已经欠了一屁股饥荒,纵是有心帮赵安打点上面好直达天听也掏不出这钱。
“你们一个是知县大人,一个是教谕大人,区区一万两挤一挤怎么也能凑出来吧?”
赵安不太高兴,想了想可能觉得他这样做是有点对不住人家,便就降了些,意思二位老领导凑个八千两给他也行。
“没有,一分都没有!”
丁县尊一口回绝,没有任何商量余地。
不是他不知道帮赵安直达天听的好处,实是今年县里本来就多事,又是摊派又是水灾的,搞的他这个知县大人收入锐减。
而且为了赵安这王八蛋又贴了一万两议罪银进去,搞的都欠了银庄五千两利子,眼面前真是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