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当中间商的哪个会蠢到让客户越过自己跟甲方直接碰头呢。
官场上不就讲的就是越神秘越好。
如果郑博文不是正儿八经的巡盐御史,赵安估摸这家伙大概率是个政治骗子。
现在看来,多半是政治掮客。
替背后那位贵人捞钱,也替人平事的存在。
思来想去,鼓起勇气问了句:“如果这事办不成,那这钱能退么?”
底线是办不成至少退八千两给他,另外两千两就当你喂你这条狗了。
结果人郑大人二话不说直接起身,一边掸袖子上的灰一边无所谓道:“赵大人如果不相信郑某,那咱们就没必要谈了。”
“别,别,我不是那个意思,郑大人千万别误会。”
赵安被搞的很被动。
寻思有枣没枣打一杆再说,好歹也是个巡盐御史,应该不会收钱不办事。
真敢黑了这一万两,就赵安这小鸡肚肠的性子,肯定趁这家伙下班时打他个埋伏。
只是赵安又不想自个出这钱,便委婉跟人郑大人表示手头没这么多现银,可否通融几天。
郑大人也爽快,给了赵安三天时间筹钱。
为何这么爽快?
因为这一万两也是白捡的!
当年康熙为何要让内务府的人把巡盐御史这个位子也给包办了?
除了方便往内务府捞钱外,就是把这个本该监察盐政的衙门变成如同江南织造一般的特务衙门。
再具体点,两淮巡盐御史实际就是皇帝在江北的耳目,于地方所见所闻都要定期写成报告递内务府管理大臣处,再由内务府大臣捡要紧整理上报御前。
这个制度被雍正、乾隆爷俩给继承了下来。
报告内容除了地方天气、物价、刑名、灾害、舆论及官员隐秘之事,有时候也要报告一些能让上面感兴趣的事。
要不然未免过于枯燥,不易引起重视。
上面要觉得这事报告的好,写报告的人自然会得到奖赏。
引申到赵安这里,其实就是今天府学搞的这些事让郑御史眼前一亮,觉得很有必要报告给上面知道。
要不然上面从其它途径知道扬州出了个“忠教授”,反而要责怪他这个御史办事不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