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乾隆父子有点一脉相传,乾隆登基全盘否定他爹雍正,嘉庆上台同样把老子给否了个干干净净。
连带着赵安的仕途也要跟着玩完。
谁让他是老子树起来的呢。
破局的办法不是没有,有,而且至少三个。
一是拉着和中堂抢先动手,赶在嘉庆下手前先把这位好儿子钉进他老子的棺材板中,大家笑嘻嘻的重新拥立一个皇上。
官照当、酒照喝、钱照收。
二是奇袭紫禁城,来一幕冲天香阵透燕京。
我不好过,你嘉庆也甭想好过。
三是手捧白莲花,化身弥勒佛在人间的唯一代言人亲自下场指导嘉庆元年那场轰轰烈烈的反清大起义。
这个有一定难度,因为白莲教起义有个最大的致命问题,那就是不团结。
各自为战。
八年抗战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指挥中枢,也没有将几十万起义军的力量充分调动发挥出来。
赵安如今连白莲会员都不是,短时间内想要将白莲教打造成可以推翻满清的政治势力,难度可比运河奇袭紫禁城大的多。
不到最后一步,他不会这么做,太费脑细胞。
排除以上三个办法,就是弃官找个没人认识的地方当富家翁。
显然这也不符合赵安个人的一点小小政治追求。
姑且走一步看一步,利用九年安全期尽可能往上爬,顺便培养一支忠于自己的力量才是正道。
放下邸报,赵安想了想,走到隔壁类似校长办公室跟两个书办(秘书)要了把剪刀回到屋中,小心翼翼的将自己在新闻上的那豆腐块报道给剪了下来。
剪下来后拿在手中跟验钞票似的又仔细端祥一番,便要将之按在玻璃下长期保管,结果发现桌上没玻璃,不由扫兴,也觉十分不方便。
只得从书架上抽出一卷老太爷发行的《御制诗初集》,随手翻到某页将报道给夹在其中。
正欲合上时眉头却皱了起来,心道老太爷写诗怎么也不讲究的。
什么叫“既已承明命,宁令为茧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