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年少之时,喜狗马、妙音、华服,不甚爱好读书,于先生有愧……”
凑过来的书童听到这段,顿时笑了出来:“这话也亏他说得出来。”
卢植也在脸上浮现出了些许笑意,仿佛想到了彼时的情景:“他彼时才不过十五岁,轻财好义,又不以家境自鄙,也算是个豪侠脾性的人物。但这不爱读书,确实该有愧。”
幸好卢植的学堂效仿的是洛阳太学,又不是非要人人都在这里学成出口成章的大才,不必拉着刘备耳提面命,强迫他好好读书。
他爱混就混吧,起码还混出了几个交情匪浅的好兄弟。
卢植随后往下看去,就见“刘备”继续在信中写道。凭借着早年间在卢植门下读书的经历,在黄巾起义时,他也有幸领了一路兵马平叛,立下了些许微不足道的军功,受封安喜县县尉。
可惜,随后朝廷有令,要把他们这些因军功做官的人赶走,派来了个督邮找他们的麻烦。
他这人脾性耿直,直接把督邮绑起来打了几百下,弃官而逃了。
卢植:“……”
书童也惊了:“这事都写在信里,是真不怕您觉得他做事不顾后果?”
也太不拿他们当外人了吧!
这信,仿佛是在竭尽所能地将这些旁人不一定了解的黑历史,就这么一股脑抖了出来,只为了证明自己是这个人。
可不对啊!谁写信是这样的!
随后写的内容就更是奇怪了。在说完了这一切后,他写道,自己今年将至而立之年,身体康健,处境安全,麾下的兄弟也是勇武之将,不知老师有无门路,给他一个为朝廷重新效力的机会。
“所以……他是来向您求官的?”书童有些茫然地睁大了嘴巴,发出了一道疑惑的声音。
“未必。”卢植皱着眉头,低声吩咐道,“去找几个人问问,他自弃官而走后又做了什么?”
若只干了鞭打督邮随后跑路的事情,应该也没这个脸面来写信给他。
可卢植又怎么会知道,写出这封信的人根本就不是刘备,而是一个穿着龙袍、装上了皇帝的家伙。
在送出这封信前,张燕还让负责写信的赵谦把信念了一遍给他听听。他满心以为,“少喜狗马华服”的人是皇帝,鞭打官员的人是皇帝,在向卢植报平安的也是皇帝。他完全是借用了宗室出身的人在代指自己。
至于什么“麾下的兄弟也是勇武之将”?
看看,他张燕不就是这个勇武之将吗!
这信写得可太有意思了,也真是一封合格的掩人耳目的信,用来向卢植报平安。
哪知道这封信居然在写实,而非暗喻,也完全被卢植向着另外的一个方向理解了。
书童听到卢植的吩咐,连忙应声:“我这就去!”
洛阳因董卓入京一片混乱,但朝廷官员中坚持着到岗的仍不在少数,卢植要令人打探消息也不难。
没过多久,那书童就已跑了回来,向他禀报道:“半年前,何大将军派人到丹杨募兵,刘玄德也在途中加入了,因为剿灭盗贼有功,得到了个县丞的官职,但听说没过多久又辞官了。”
“何进?”卢植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