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祯斩钉截铁地道,“自然可以!”
太学之名,始于西周,作为最高学府却是汉武帝初建,设立于长安,目的是“置明师,养天下之士。”
讲解的科目一开始只有诗、书、礼、易、春秋这五经,之后增加了一些,但基本都是儒家经典。
也就是说,儒家书籍是太学法定的教科书。
老师称为五经博士,学生称为博士弟子。
规模最大时,曾筑舍万区,博士弟子高达一万多人。
到了王莽时期,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学士们怀揣书籍四散而逃,太学凋零。
后汉光武帝于洛阳重建,鼎盛期间太学生达到三万多,是朝廷的人才储备库。
但书生意气,一腔抱负,事不平则鸣,看不惯则论。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政治黑暗,太学生勇敢地站出来与宦官对抗,遭受了严重打击。
刘表就是其中的一员,被迫逃亡。
曹操也曾上过太学,参与过太学生运动,他能摆脱“赘阉遗丑”的恶名,得到诸多名士清流的好评,原因就在于此。
后来骂他的人,也很少提及他的出身,除了陈琳。
等到董卓乱政,西迁长安,太学更是不复存在。
换言之,这几年,朝廷忙着生存,压根没有官学。
张祯久有重建之心,只是跟蔡邕一样,总觉得时机不成熟。
而现在,她感觉成熟了。
“如何重建?神悦可有章程?”
蔡邕急道。
张祯:“略有些想法。首先,朝廷下诏,招收太学生,有意者可到各地县衙报名,经县衙初步考核,举荐到太学。若对县衙考核结果不满,还可直接到长安太学重考”
蔡邕打断她,“太学在哪儿?”
曾经的长安太学,早在天灾人祸中化为废墟。
蔡琰听得入神,也道,“若要建造学舍,得快着些。”
她也盼望着太学能尽快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