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扶汉室,她是认真的》

第230章(第1页)

上页目录存书签下页

华夏使用火炕的历史十分悠久,保定的东黑山遗址里,就发现了火炕,年代可追溯到西汉早中期,还有人认为是战国时期。

所以东汉末年出现原始火炕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只是不如后世的火炕有科技含量。

“没错,火炕就是炙地,但比炙地更舒适,更方便。”

有个泥瓦匠瑟缩着问道,“在床榻下烧火,不会把床榻烧着么?”

身下有火,想想就恐怖!

半夜被烧死都不知道。

张祯耐心地道,“不会,用厚实的土坯砌成床榻,烧不着。”

别说这泥瓦匠,后世南方人也有这种疑惑。

又有泥瓦匠问,“还能烧水做饭?”

张祯:“能。烧水做饭时,炕上也就热了,一火数用。”

但这个功能不是必备的。

大户人家自有厨房,不需要在火炕旁边做饭。

说了大半天,泥瓦匠们表示这回是真懂了,可以上手一试。

张祯就让荀彧找了几户人家做试验。

最终发现,名叫罗大个的黑脸泥瓦匠盘得最好,最接近张祯记忆中的东北大火炕。

只需一小捆柴,就能保温一晚上。

炕上温度也合适,既不会烫得睡不着,又不会半夜被冻醒。

检验过后,张祯大力夸赞了罗大个,任命他为将作中工,月俸八斛,负责教导别的泥瓦匠。

若是教得好,还能晋升为上工或者工令。

罗大个先是不敢置信,随后感激涕零,叫着全家人来给张祯磕头拜谢。

他一个大字不识的小小工匠,如今竟也能吃上官家饭,真是祖坟冒青烟了!

张祯勉励一番,又赏了钱。

爷爷说过,再动听的赏识之语,都比不上实实在在的金钱鼓励。

第一批泥瓦匠学成之后,再由荀彧派人推广到全冀州。

上页书页存书签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