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83》

第249章 终于打上桥牌了一(第3页)

上页目录存书签下页

你说四十年不联系,马识途也不会说一句英文,当真还是朋友吗?

你别管,朋友就完了,多少人想当这个友谊桥梁代表还没机会呢。

余切搞不好将来的人设就是拉美人民的老朋友……中拉友谊的代表了。

“这哪能呢!马老师,你肯露个面,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了。”

马识途既然都来了京城,余切就让马识途在他家里面住几天。

师徒俩两个各自处在不同的事业线上,只有晚上回来休息的时候,才能有些许交叉。马识途被余切安排在主卧,余切直接让出了最好的房间,马识途不要,挑了个最偏的地方。

结果,连晚上起夜也不容易见到老马了。

他一开始还担心老马这么搞,没人照顾他,会不会出事儿,但老马每天早上都会起来打拳,精神抖擞,晚上则固定早睡,比余切规律多了。

打拳结束之后,老马又被领导派来的司机接走:星期一是陪领导打桥牌,星期二是参与外国记者的采访;星期三是中华诗词会的小规模聚会……老马每天的生活丰富得很。

得!

我真想多了。

余切就全身心放在自己的事情上了。

《小鞋子》电影即将发布,引起了原先的捐款活动的新一轮高潮。按照之前的估算,捐款活动一共需要在十年内募捐两亿元,平均每年两千万。

现在光是慈善直接筹款就有七八百万,加上随后的电影分成,和国家补助,基本上可以完成当年目标。

一旦开了个好头,生产线拉起来了,国家就不会再让糖丸疫苗停止发放。

为了给这个捐款活动造势,也是为了给电影做宣传。余切接受了一系列媒体的采访,糖丸研究员顾方舟也跟他一起出现在公众视线。

1963年,《京城日报》发布了那篇著名的学习榜样的文章,22年后,《京城日报》也对余切和顾方舟做了专题报道:记者从两人中各取了一件事情写上去。

顾方舟当然是为了研究糖丸,拿自己还有自己的孩子做实验;余切则是在杭城会议上写下楔形文字“I”的事情。

《京城日报》的记者小何道:“顾老师,余老师,为了让咱读者理解当时的情况,您俩拍个实况照片吧。”

实况照片?

“怎么拍呢?”余切纳闷了,“咱现在又不能飞回到那个时候,能怎么拍实况呢?”

小何笑道:“我们会喊几个人来当群众,当作家,当顾老师的孩子和同事,您再配合我们演出当时的情况……这样就能拍下来实况照了。”

原来是情景还原啊。

怪不得榜样学习文章里面,当时的照片被后人发现了一些bug——比如榜样拿着手电筒挑灯夜读,但是手电筒的影子落在了书籍上。

说明有额外的光源,这是个后来的补拍。

其实当年和余切现在的情况一样,事情是真的做过,但照片只能从后面再来拍摄。就算是文学发达的现在,国内也有许多人不认识字,乡村有个很受欢迎的职位叫“读报员”,就是专门给其他不识字的老乡,阅读报纸的。

记者小何道:“我们的很多大政方针,都是通过认识字的教师、医生,把里面的内容传达给其他人的;余切写过的小说,恐怕也不一定都卖出了书……有很多故事,是通过口口相传的。”

“我们需要文字,也需要实实在在的照片!哪怕这个照片有些瑕疵。”

余切笑道:“我一本书得有好几万字,多的甚至十来万字,这恐怕不容易用嘴巴说吧……记不住是一件事情,就算是记住了,口水都要说干!”

上页书页存书签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