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83》

第140章 不情之请(第3页)

上页目录存书签下页

“七八百块钱吧……”

余切吃了一惊,这是一笔大钱了。别看他挥金如土,那是因为他赚日元赚刀乐,有个汇率剪刀差,还知道怎么捡漏。

查海生可是每月百八十块钱人民币这么挣的。

查海生看到余切的表情,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骆一禾借了我这么多钱,是我最好的朋友,我愿意为了他抛头颅、洒热血!”

“你为什么要借这么多钱呢?查海生。”

“除了爱情,还能有什么呢?”

余切忽然想到他给陈小旭买那头盔花了大价钱,虽然并不是特地给她买的,但余切这种消费观,有可能让陈小旭误会。

回想起陈小旭最近的异常举动,是有点不太对劲。

他嘴角抽了一下:不会吧,陈小旭有男朋友的。我特么健身、赚钱、搞事业,不是为了犯错误的啊。

老莫是燕京第一家西餐厅(俄餐),曾经是一代大院子弟的情怀。

从旋转门而去,踏台阶而上,就是宫殿一样的装潢,高达七米的屋顶,华丽镀金的大吊灯,立于中央的四个大青铜柱子……让小老百姓涨了见识。

和北边关系不佳后,该餐厅为了生存,前几年,老莫从原先只针对外宾和外事人员,转变为大众高消费餐厅。

三人点了红菜汤、闷罐牛肉、面包片、烤肠、奶油蘑菇汤、沙拉等等。

其中只有奶油蘑菇汤、闷罐牛肉和烤肠还算能吃。

不得不说,俄餐不流行是有原因的,确实不好吃。从余切的角度,他一直不承认这是“西餐”。

查海生神神叨叨,说自己最近“眼保健操”做挺好,但老觉得不得劲儿,好像不太管用。

骆一禾和余切都没有搭他的话,正在聊作协现在的人事变动:

王濛是83年进入的《人民文学》,经过一年半的人事斗争,王濛已经取得了杂志的绝对话语权。他本人也当选了干部,并在新一届作协大会选举中,成为行政上的副goat。

同时,他开创的“意识流”文学也已经得到认可,就是说,他的文坛地位也已经无需质疑。此时王濛取得了多方面的权威,在燕京这个地方,已经开始进入属于他的时代。

他要提拔一批能出头的作家,余切这个已经出头的自然是名单中的头一名。两人不仅有不错的私交,而且妨碍因素也已经离场。

这是否是八十年代跌宕起伏的精彩呢?

因为几年前,王濛还是个落魄汉,不仅文学得不到认可,还随时可能做阶下囚。

骆一禾推断:“你恐怕以后要把更多的文章,发去《人民文学》了,当然《十月》永远是你的后花园。”

吃完饭,结账二十块钱。

各自分道扬镳,余切跨上雅马哈,冒出来了个寸头的青年,这个人已经蹲在这看了很久。他掏出一根烟递给余切:“哥们,你这车真特么帅,哪买的日本货?”

上页书页存书签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