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是因为南北极调转,《2012》则是因为中微子加热了地核。
简单明了,通俗易懂。
至于这个理论是否可行,这当然是咨询过剧组的科学顾问团的。
没错,是团,由众多的科学家组成,关于地质的,环境的,海洋的……
电影里所有的镜头都要经过他们的确认。
地壳位移是否可能?
地壳移动引起的海啸是不是电影里描述的那样?
科学顾问团必须保证电影里的镜头不会与科学相悖。
张辰鼓掌,第一个镜头顺利完成。
美国剧照和中国剧组一样,都很迷信。
第一个镜头一次过,都被视为好运的象征。
但张辰更多的是感叹好莱坞的演员资源丰富,老实讲,这些底层演员真的非常好用。
他们很优秀,一个个的演技不俗,但在好莱坞几年如一日的却只能拿到一些小角色。
这些人就是在拼,拼某个小配角突然就红了,那一天,就是他们转运的时候。
相比之下,像梅根·福克斯那样的妖艳贱货却轻松拿到了女主角,这个世界公平吗?
当然,也不一定轻松。
据说爆炸贝的体重可不轻。
接下来的十几天,张辰拍的都是一些小难度的动作,主要是为了磨合团队。
十多天后,也差不多了。
张辰拉着团队去世界各地拍外景。
梵蒂冈,夏威夷,印度的科摩林角……
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脚步。
这就不得不说一下华纳。
相比于《环太平洋》,这次的《2012》他们和华纳方面的合作更深。
和华纳合作的好处就是他们有丰富的拍摄经验,尤其是关于大片的拍摄经验。
很多事情,不需要张辰吩咐,就提前做好了。
就比如取景这块,好莱坞习惯了在世界各地取景,相关的对接工作轻车熟路。
能全球发行就证明他在世界各地都有合作伙伴。
剧组陆续在这几个地方取景,得到足够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