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幅连接装置降低高度,范小胖三人开始也驾驶舱连接。
先是腿部,双脚踩入驾驶位,卡扣自动闭合。
手臂也差不多,自动有液压杆与身上的装甲连接。
整个连接过程中可以一览驾驶舱的全貌,各种做旧细节尽收眼底。
只是这一个镜头,就能体现出暴风赤红以往的战斗到底有多惨烈。
“咔~”
张辰仔细检查回放,对各种细节都不放过。
又指出几处问题,巴里继续做补救。
在接下来的几天拍摄中,约翰·巴里彻底了解了张辰的工作风格,喜欢抠细节,对细节锱铢必较。
张辰特别喜欢拉着他讨论各种做旧的细节,对做旧位置和颜色的使用都有独到的见解。
张辰将这种风格称之为‘苏联重工业风’,但巴里更喜欢称呼它为‘哥特式科技风’。
管他呢,反正目前为止,两人的理解是一致的。
不管名字怎么样,但巴里起码有一点很笃定,他笃定《环太平洋》一定会是一部优秀的电影,绝对能在众多过度依赖光效的科幻电影里脱颖而出。
他看过张辰的分镜头稿,结合‘苏联重工业风’,那些机甲呈现出的绝对是如山般的压迫感。
以他的经验,科幻电影,只要把科幻那部分做好,其他方面差一点并不影响整体质量。
《环太平洋》给他的感觉,很另类,有点像他当年参与的《星河战队》。
《星河战队》同样很优秀,怪兽的造型在当年来看也算另类,导演对于军队元素的设计也很大胆。
地球联邦的军服采用了与德国军队类似的‘原野灰’,镜头风格也大量借鉴了纳粹宣传片《意志的胜利》,营造出的是类似政治宣传片的效果,有很强的极权主义风格。
可惜,那电影最后票房不太好,被犹太人挑刺了。
夜晚,张辰与各部门的头头开碰头会。
这样的碰头会他们每天都会开。
他必须保证大家与他的想法一致,避免出现认知错误。
“这是明天的拍摄计划,大家都看一下,有异议的提出来~”
郭凡将第二天的拍摄计划挨个发下去。
拍摄计划这玩意,制定出来就是为了不遵守的。
实际拍摄过程中,意外情况太多了。
严格按照拍摄计划根本不可能。
比如,哪个演员临时请假,就得调整他的拍摄计划。
又或者道具出了问题,得重新定制,那就得先拍别的场景。
不过《环太平洋》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