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才来成长系统》

第138章 药食同源要食补(第2页)

上页目录存书签下页

其中两个东北的,一个湘南的,加上他一个本地的。

做的项目就是刮痧、拔罐。

四个人里面,陈景乐的湿气最重,其次是湘南那位,最后是两个东北大哥。

人家东北大哥刮完屁事没事,就一些浅红色印,浑身舒坦。湘南的朋友,由于经常两地跑,后背刮得有点红。

唯独他整个后背都是黑色。

这就是地区气候水土造成的体质差异。

据说因为他惨叫声太大,跟杀猪差不多,还吓跑了两个本来打算做走罐的病人。

陈景乐本来也不爱喝汤的,他偏信高嘌呤那套。

后来发现,不喝真不行。

湿气太重会导致舌苔厚腻、口腔异味、四肢乏力、食欲不振、小便腥臭、大便溏泻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工作跟生活。

除非定期吃归脾丸、八珍汤等药物。

问题是药三分毒,一直吃药,跟高嘌呤又什么区别?

喝汤好歹还能图个嘴瘾。

天天吃药,整得自己像得了某种看似不严重,实则不能痊愈的慢性癌症一样。

晦气!

反之隔三差五来一盅祛湿汤,第二天精气神都会好一点。

这种情况下,试问是喝还是不喝呢?

看似是选择题,其实没得选。

不管别人如何评价药膳食补,只要它能治脾虚肾虚,在陈景乐的朋友们眼里,就是好东西。

况且陈景乐又不需要成为药理专家,甚至都不需要考研。

他只需要浅显地理清药理知识,学好基础部分,做菜煲汤能用到就行。

而想煲好一锅药膳汤,做好一道药膳菜,那么懂基本的药理知识就很重要,起码不能把断肠草当成五指毛桃鸡血藤金银花。

不然会死人的!

……

陈景乐对中药药理的兴趣,得追溯到小时候在小伙伴家,看过一本全彩的《本草纲目》。

在那个盗版满天飞的年代,一本正版印刷精美的植物百科全书,可以说让他眼前一亮。

上页书页存书签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