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黄河咆哮·地枢显圣
黄河疏浚之难,不言而喻,有诗为证:
“裂石穿云险隘囚,崩崖卷雪怒涛流;悬河倒挂危如剑,淤沙深锁困作丘。洪峰挟势野马脱,故道迁形苍生忧;积患千年惊万里,地枢难驯水龙虬。”
在过去的两千年里,黄河经历了六次重大改道,最近一次发生在明清时期,黄河从南下流入黄海改为北上进入渤海。
旱季干旱,雨季洪灾,上游险峻水湍,下游八百里地上悬河。
迄今为止,黄河水患,一直未真正解决。
尤其是开封和新乡地区,悬河的最高点分别比地面高出13米和23米,真正的“黄河之水天上流”,一旦河水暴涨,大堤决口,后果不堪设想。
许多人都曾提出过解决方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将黄河调整至明清时的故道,进行疏浚并实现通航,同时铲平八百里悬河,这样就能彻底解决问题。
但是,现实的挑战比这大得多。
首先,黄河为何改道?那是因为原有的河道泥沙淤积,原本就成为了地上之河,决堤之后,水往低处流,这才改道。
原有的河道比地面平均高出4米,就算恢复故道,工程量并不轻多少。
其次,黄河改道这么多年,原有的728。3公里故道,完整保留的不足三分之一,其他地方早移作他用。
比如砀山县,46。6公里黄河故道黄沙漫漫,当地人为了治沙,选择种植耐旱的梨树,如今梨果树木覆盖率超过70%,砀山梨销往全国各地,知名度极高。
而且砀山黄河故道已开发出“乌龙披雪”、“故黄映雪”、“梨树王”、“梨都博物馆”等10多个自然景点。2016年,砀山梨花节期间,赴砀游客突破6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2。4亿元。
铲掉了重新恢复成河道?
显然不现实。
其实,黄河一直在治理,比如小浪底工程的调水调沙措施,但是需要时间,也许数十年后会有显著效果,可是,后年夏天就有大洪水,已经等不及。
李响站在壶口瀑布旁,看着湍急的水流,思绪万千。
他身形一晃,来到黄河源头,施展土遁之术,沿着黄河水道而下,在遁行的过程中,地脉感知能力全开,笼罩方圆35千米范围。
花了两天两夜,一路从黄河源头,仔细勘察,到渤海入海口,获取了大量的信息。
随后,他来到帝都,在姜采儿的书房里,拿出笔记本电脑,撰写方案。
姜采儿见到他来,自然十分开心,不过,她正在忙一个重大课题,倒没有时间来陪李响。
“不用你陪,过两天等我写好了方案,你再帮我修改优化一下。”
主要是姜采儿太忙,李响不想占用她太多时间,否则直接带着姜采儿去现场勘探,让姜采儿直接出方案,就省事很多。
但是李响觉得,自己也不能全靠老婆,他也得拿出实力来。不能让姜采儿觉得,自己是个身体发达、头脑简单的弱智。
因此,他非常用心地写方案。
疏浚黄河这么大的工程,怎么可能什么准备都没有,就一头莽进去,直接开干呢?上游峡谷段很多地方岩层破碎,山体滑坡隐患密布,一个搞不好,反而可能弄巧成拙。
李响花了两天时间写完,然后将姜采儿找来,姜采儿花了半天时间帮李响修改,最终形成了一套非常高效和完美的疏浚方案。
如此有水准的方案,一般人还真写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