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条胡同10号院的房东是位五十多岁的中年人,名叫辛向美。
这位满脸横肉,挺着个大肚子,一嘴的老帝都口音,听着那叫一个地道!
“哦,你就是谦儿说的那个小演员啊。”这位手里盘着两枚核桃,撇着大嘴说到。
“你想买我这院子?”
“我觉得您这房子很好,格局,风水都很养人,要不能出您这样气度的先生呢。”
“嘿嘿,你说的倒是不错。”
张远稍一奉承,这位便乐的露出了后槽牙。
“买可以,但想要我这房子的人可不少呢。”
“说实话,若不是我打算出国移民,我还舍不得卖呢。”
“哦,先生您打算去出国呀?”张远心念一动立马打听道:“国外那可都是好地方。”
“对喽!”他一说,对方便来劲了。
“咱们华夏压根不行!”
“怎么和人家发达国家比?”
“你知道吗,人家岛国的马桶水都能喝。”
“一个盘子都洗七遍!”
“那青岛的下水道是德意志人帮咱们修的,哪儿坏了,走不出几米就能找到油纸包,里边就是维修零件,几十年了都完好无损。”
张远:……
看着面前的正在侃侃而谈,唾沫横飞的房东,张远憋的那是相当难受!
好家伙!
这位那天要是凉了,自己高低得带一箱《意林》上他坟头,一本本烧给他。
不过在当年,这些言论还真有非常广大的市场。
当然,后来人们在知道,华夏的文学界,出版界基本被各种海外基金会渗透成了筛子。
一大推拿钱办事的公知们不断鼓吹西方先进论,把不少百姓都给忽悠傻了。
其中北大和清华两所顶级学府尤甚,出现了矮大紧,蒋芳舟等“重量级”人物,还有媒体界的柴老师等人,皆是如此。
就和当年大不列颠的“剑桥五杰”类似,一堆具有公信力的大人物全都是一心向外的。
很显然,自己面前这位房东就属于被忽悠瘸了的那一群人。
就很“润”。
“不瞒你说,我就等着把这四合院卖了,去灯塔那边买一间大豪斯呢。”
“对对对,灯塔国连空气都是甜的,当然好啦。”张远赶忙接话。
辛向美先生见张远说话这么上道,越聊越投机,把自己之后的计划,想法,全都一股脑的说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