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第158章 王师怎可偏安一隅(第2页)

上页目录存书签下页

【这场田氏起义的叛乱,楚世昭株连了数个与田氏有关的大族,法办了大批涉事的地方士族及官员,一时士族豪强肃然,谨慎规矩,远近遵法守纪,再也不敢像以前一样那样胡作非为。】

【晟武九年二月,楚世昭继续北伐,在得到了青州百姓的拥护后,楚世昭直达天津,二月二十七日进占通州。】

【不久楚世昭在范阳和残余下来的匈奴人发生了一场大战,此时的匈奴人是由一个名为将臣的单于统治,而这一时刻的匈奴人,在接连遭遇了蒙古人和大周旧臣的不断反扑,其内部的匈奴穷人同样不再信任贵族们的统治,叛乱迭起,政权不稳。】

【楚世昭认为这是灭亡匈奴人的最大良机。】

【而匈奴人在范阳建立的后燕政权,是楚世昭极其不认可的,晟武九年三月,楚世昭进展神速。】

【相比起蒙古人的严防死守,战意惊人,入主中原的匈奴人接连遭受战败以后,早已失去了进锐之心,而有周人在底下种地,他们只需要享用周人耕种的田地,纵情娱乐的他们更是难有一战之力。】

【晟武九年四月,楚世昭大破匈奴人的军阵,一举拿下了范阳,而取得范阳的楚世昭,将此地易名为北平。】

【晟武九年五月,占据洛阳的氐人见状,向蒙元朝廷彻底献降,至此唯一一个握有地方的胡人部族也被归纳到了蒙元朝廷的一方。】

【晟武九年六月,楚世昭为了规避两面受敌的压力,不再北上和高句丽的军队对峙,而是转而计划先将河南的地方攻下。】

【洛阳之地新降蒙元,氐人羸弱,见机不妙这才投了同为胡人的蒙元王庭,楚世昭要么速取洛阳,以避免蒙元朝廷的大军相助,想么就是前去争取氐人的归顺。】

【晟武九年七月,楚世昭决定速取洛阳,而为了避免错失战机,楚世昭轻甲疾行,先派了一支部队前去干扰蒙元朝廷和氐人之间的政权交接,而蓝殊派出的先锋军本为疑军,不过千余人,但各自为战,骁勇异常,数次出击竟使蒙元朝廷驰援的部队败还长安。】

【“纵你千军万马,也应知我杨延朝!”】

【楚世昭在攻取北平,覆灭了匈奴建立的后燕政权后,立刻取得了良马千匹,利用这千匹良马,楚世昭即可调度了杨延朝等人建立一支骑兵部队。】

【虽然楚世昭麾下的将士主体都是起义军出身,但杨延朝南归大景王朝,还是带了不少北方义士,加之河南等地的百姓思周久已,早已不愿成为异族奴,这些地方人里,不少人都曾是大周王朝军人,也有精于马术的人。】

【短短时间内,楚世昭就组织起了一支以杨延朝为首的轻骑兵,哪怕仅仅只有千人之数,依旧打出了赫赫战功。】

【千人疑兵大破盘踞洛阳的氐人后,杨延朝却贪功冒进,遭遇了蒙元朝廷的后续埋伏,最终以百骑之众逃出了蒙古游骑的围击。】

【晟武九年八月,蒙元朝廷和楚世昭率领的北伐军逐渐形成了对峙的趋势,但楚世昭没有急于继续出击,而是不断地在北平整兵训马,以待战机。】

【晟武九年九月,洛阳被蒙元朝廷所踞,而那些蒙元朝廷所占领的地方,那些豪强深知楚世昭的面目后,更加积极拥护蒙元朝廷的统治,纷纷愿意解囊,为蒙古的王师提供粮食补充。】

【他们深知,蒙古只要你三成的粮食就能打仗,而楚世昭一旦打过来,就是要他们这些豪强大族彻底消亡。】

【面对这样的威胁,他们更加支持蒙古这样愚蠢的执政者当权。】

【晟武九年十月,楚世昭稳固了青州、北平两地的统治,他积极推行大景王朝的律法在两地,更正了两地在土地上的不平衡,而战乱让两地出现了大量的无主之地,这些土地,楚世昭都派遣农户进行屯田。】

【而楚世昭出租这些田地,只收取很少一部分的田税和粮食,只为了补足前线战争所需。】

【原本身处战乱的两地百姓,终于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在人口大幅度下滑的趋势终止了。】

【晟武九年十一月,在应天府的百官劝说楚世昭可以班师回朝,出征多年,已然取得不斐的战果,而今可以休养一时,等待更大的时机出现,再行兵伐之道。】

【晟武九年十二月,楚世昭面对群臣的劝谏,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在故都,朕有一个朋友还在等着我。”】

【“朕已年过三十,山河未复,故友未葬,上有祖宗不可瞑目,下有水生火热的百姓,又怎么能轻言渡江还都。”】

【“来年复来年,又有谁能知道下个来年,朕还能不能打到这里。”】

【楚世昭深知当战局取得一定优势的情况下,扩大优势远比保持优势更有取得胜势的道理,而这一场仗,他又有不得不打的理由。】

上页书页存书签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