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之围,李氏勤王就属于是向朝廷表忠心的意思,接着又向楚世昭提亲,更是想要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双方的联系。
可万万没有想到楚世昭会被提前诬蔑,被诬谋反不说,还被大族和他的兄长联手压迫。
这个格局,将李氏也打入了很尴尬的境地,那是帮大周王朝不是,不帮大周王朝也不是。
现在北方尽失,很大因素,就是大周王朝内部争夺权力所致的。
楚世煦夺位成功,反诬楚世昭谋反,按照连坐制,直接让晋阳李氏也成为了名义上的反贼,那我怎么去帮大周王朝守晋阳。
可以说,她阿父没有当场投降马溯安,也没有当场向蒙古人效忠,都已经是军人的操守了。
这次大周王朝算是烂完了。
就是李凤宁看了都有些高血压。
在她的视角中,只要大周王朝不内乱,权力稳步交手在楚世昭的手上,李凤宁都不知道这次模拟推演怎么输。
结果大周王朝的皇室,外战本事一点没有,内战本事倒是一顶一的,先来一个巫蛊之乱,再借助大族的力量反诬楚世昭谋反,一系列操作下来,在楚世昭朝中力量不足的情况下,直接把楚世昭给赶了出去。
要不是楚世昭是模拟推演认证的金色君主卡,这次模拟推演,恐怕真的是要栽了。
愣是让楚世昭在南方建立了一个大景王朝,属实是李凤宁自个儿都没有料到的事情。
而李凤宁同样发现了问题,楚世昭在朝中毫无根基,他自己是没有外戚势力的,他的三个兄长都是王氏出身,有大族保底。
这就让楚世昭的处境很艰难。
因为李家虽然站队了楚世昭,但他们主力还是在晋阳,没办法第一时间帮到楚世昭。
楚世昭的前期,完全崩盘,就是没有人能真正帮到他。
李凤宁自己在李家又没有什么太大的发言权,毕竟她也不过是女流之辈,能说话,但不顶事。
她当时的思路,就是打回长安,拥立楚世昭就完事了。
哪里有那么多的权谋斗争。
跟智力有缺陷一样。
模拟推演告诉你答案了,你不知道怎么走?
带着兵,杀回长安,拥立楚世昭,杀死楚世昭以外的反对派,谁反对砍谁,坚决拥护楚世昭推行的政策。
这套操作很难吗?
天天搞这么一些明争暗斗,搞那么一些拉拢派系,有什么意义吗?
就是李凤宁在晋阳没有太深的话语权,这才导致最容易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能得到有效实施。
李凤宁当时劝了阿父,让他杀回长安,拥立楚世昭。
但是她阿父犹豫了,不敢动兵。
第一是李瑾怕自己担上反贼的名义,第二是楚世昭已经下落不明了,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第三是长安再怎么样,那也是大周王朝的国都,想要速战打下长安,这种事情不好说,与其浪费自己的力量,不如暂时保全自身。
想到阿父说的这些话,李凤宁当时都快要气笑了。
反贼不反贼,就不是她们李氏说了算了,当时楚世煦政变成功,无论怎么样,都会事后清算楚世昭的人。
桓盛官职被下,沦为通缉犯,桓节接纳了楚世昭,当场就反了朝廷,说明人家也知道自己这么干,是要被楚世煦猛攻的,与其被动,不如化作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