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以王守义为首的起义军将领对此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首先,他们认为杨柱庭未必是真心想要投靠大景王朝,因为杨柱庭是大周王朝的旧将,而不是大景王朝的旧将,现在的朝廷已经改朝换代,所以杨柱庭的忠心难测。】
【其次,一旦杨柱庭已经归顺蒙元,他与蒙古人设计,诱骗大景王朝的军队轻易冒进,而大景王朝渡江而战,本就身处劣阵,不好应敌,一战之下葬送军队,则大景永无一统山河之时。】
【诸将力劝楚世昭三思而行。】
【而杨柱庭派遣其亲生嫡子前往大景求援,就是心知大景恐有不信之隙,因此以子为质,求以援手。】
【在文官眼里,此举难以博得信任,但这已经是杨柱庭唯一拿得出手的东西。】
【楚世昭再三思索,毅然出击。】
【“若朕错失了如此战机,往后有人在北方真的起事而战,他们又该如何信我?!”】
【“朕不出击,这岂不是寒了那些想要归复我中华之身的族人吗?”】
楚世昭思虑之下还是出击了,这不仅仅是杨柱庭这个名字的保障,更是想到南明那个高压锅般的历史。
当时大清并没有完全稳固北方的局势,大明的旧将是不断在北方起义反抗大清的,如大同总兵姜瓖反正。
而姜瓖这个人虽然说是闯王来了投降闯王,带清来了投降带清,可是面对清人阿济格滥杀无辜,因为汉人不愿意剃头梳辫,就要杀他全家,甚至到处抢夺女人,夺走别人的新婚妻子,姜瓖在最后关头是没有当懦种的。
他带兵起义,抢回了大同,最终面对清军的劝降,力战持续时间达九个月之久。
一直打到兵民饥饿,死亡殆尽,余兵无几,被属下的杨振威斩杀献城。
对于他的评价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姜瓖在女真人的大后方,在没有实际兵权的情况下掀起一场起义,更是有效抵抗了大清接近一年之久的时间,而且在这个期间中,姜瓖多次想找到南明,可我们的南明在干什么呢?!
南明什么都没有干,他们在研究怎么花天酒地,纸醉金迷地过日子,什么北方战事,跟他们南方有什么关系。
就姜瓖闹出来的这个动静,女真人派遣了大量的重兵去镇压,在明显对抗南明的防线开始松动的时候,南明不出兵去尝试,反而是以防守为主,调解内部矛盾,安于享乐,就注定了南明就是个寄生朝廷。
楚世昭当然可以错过杨柱庭给他创造出来的战机,但是他就必须要接受南北长期分治的可能。
南方想要北伐成功,条件极其苛刻。
像朱元璋那种成功,其中的偶然不用多说,别人北伐是没有骑兵的,朱元璋北伐,他是联合了蒙古族里那一批被压迫的蒙古穷人。
没想到吧?
我忽必烈用的是汉人打爆了汉人和蒙古人。
我朱元璋用的是蒙古人打爆了蒙古人和汉人。
在明初,归附明朝的蒙古、女真等族的前元朝官兵数量接近七十万,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被编入了明军中,朱棣的朵颜三卫也是由蒙古人组成的。
甚至在土木堡之变,有蒙古将领大喊为国家效力的时刻到了,一个人把瓦剌的勇士干退了一波又一波,硬生生给大明殉国。
在封建王朝,的确是有民族认同感,这是在西汉就开始出现的,但是比民族认同感更加尖锐的是阶级矛盾。
因为封建王朝的等级制度太明确,下等人和上等人的区别就是天壤之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