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457说No(第3页)

上页目录存书签下页

来到邮电学院,课间的时候,有几个同学找上唐植桐,依旧是胡萝卜的事情。原本想着不换成全国粮票的人,又有转变主意的,想让唐植桐帮着再换成粮票。“你们可以中午去学校门口试试,我听说有人想换,会在放学时在大门口等着。”唐植桐想了一下,打算把这消息告诉小王同学,也算是给双方创造机会。

唐植桐不想自己再出面了,跟个胡萝卜贩子似的,这回没有把话说死,但暗示的意味已经很明显,具体能不能听明白还得看个人。

有个别没听出唐植桐言外之意的,还想再说几句,被一旁的同学拉走了。

唐植桐对此只是笑着摇了摇头。

哪怕都是一个班的同学,唐植桐也是生活委员,但他真的没想着把大家的所有事务都承担下来。

唐植桐看过小品《有事您说话,老郭自己扛着铺盖去排队买票,换来的不过是几声称赞。

虽然小品有夸张的成分在里面,但其中的道理很清晰。

一个人是没法让所有人满意的,所有人都满意也就意味着为难自己,成全别人换来的也无非是几句不疼不痒的夸赞。

更重要的是会被打上“老好人”的标签,以后有什么困难第一个都会想到你、让你去做,只要你一个不答应,过往的好就会被否定,全身上下都成了错。

如果是上一次他们都同意换,哪怕还有部分换不出去的,唐植桐都会想办法帮着解决,毕竟自己有言在先。

然而这次不一样了,唐植桐不想惯着。

无休止的让步,只会让人得寸进尺,唐植桐不想做老好人。

也许此举会有闲言碎语,但唐植桐不惧。

历史告诉我们,争取到志同道合、念恩情的人就够了,全部捏一块不但费力,也不怎么贴合实际,说不定还会遭受反噬。

既要、又要,是孩子气的选择。

权衡利弊,平衡各方利益,才是现实中的取舍。

大课间的时候,魏之桢找到了唐植桐:“小唐同志,咱今天去物资局吧?”

“好嘞,魏老师。要不您先去骑车,我回宿舍拿点东西。”唐植桐答应的爽快,又能奉旨逃课了。

“行。”魏之桢没二话,点头先下楼。

唐植桐则先去找罗志平,一来是请假,二来这事从前到后都是罗志平在班里张罗,发钱的事自然也得让他露脸。

“班长,上次运煤的钱快下来了,后勤处的魏科长喊我一块过去跑一趟,后面的课我就不上了。我路上跟他说一声,你看看下午过去找他一下,看看能不能把钱拿回来发给大家。”

“好嘞!放心吧,唐老师,这事一定办妥。”罗志平答应的也爽快。

唐植桐收拾下个人物品,麻溜的回了宿舍。

拿东西是真,借机给小王同学打个电话也是真。

刚才那几个同学找自己,不少自己班及其他班的同学可都看着呢,唐植桐回答的时候也没遮遮掩掩。

看众人的神情,唐植桐觉得总会有人去大门口蹲守的。

既然如此,那就让他们来场美丽的邂逅吧,这样对双方都能有个交代。

挂了电话,交了钱,唐植桐回到宿舍拿上自己的挎包,把午饭扔空间,又将前阵子准备的炒松子从空间薅出来,加上今天一早从家带的,用报纸包了两大包塞进挎包,才下楼跟魏之桢接头。

上页书页存书签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