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我一个后富怎么了》

142 末路与曙光(第2页)

上页目录存书签下页

满场笑声。

李静想发作又忍了,她已经看出来了,自己的名人光环在年轻的创业者那边没生效。

毕胜这时候则说道:“俞总请说,允许你尖锐。”

俞兴感觉这个标签是有点抛不开了,不过也不在乎,沉吟道:“毕总说他卖鞋,说鞋类的容易标准化,这对比的是他之前卖的玩具,但把鞋类放在整个电商市场里,我们能看到,例如受众更广的服饰类产品,它们的非标属性也很强。”

“非标品”和“标品”顾名思义,前者在规格、款式和品质等方面差异较大,后者则具有统一标准。

俞兴把鞋类挪了个圈,然后继续说道:“标准属性强,也就意味着要对品牌有更高的依赖性,我觉得这一点应该是大家能理解的。”

毕胜心里的念头转了两圈,眉头皱了皱,肯定这个说法:“是的。”

“品牌大的产品,它自然也要保证自己更多的利润,不可能会把很大的一块放给你。”俞兴的思维逐渐捋顺,“而且,毕总,咱们不能光在垂直细分这个圈里打转,有个问题很关键,像淘宝、京东这样的综合类电商平台,它们也开始把触手往下伸进细分品类里,你还能剩什么优势?”

毕胜毫不犹豫的说道:“我比它快啊,我比它能积累更多的细分用户啊,我本身可以建立专业卖鞋的品牌调性啊。”

“就拿鞋类来说,用户最喜欢的就是那几个牌子,什么耐克、阿迪达斯、李宁……它们又不会独家给你,大平台能给出的优惠可能更多,本来综合平台的流量更大,这样流量和优惠扑过来,你还能有什么所谓的优势吗?”俞兴继续发问。

毕胜嗤笑道:“照你这么说,垂直电商都会死掉的,那就不用做了。”

俞兴摊手,一副你说的有理的样子。

毕胜忽然不自觉咽了口唾沫,声音放缓了些:“那你有什么说法?”

“我觉得咱们可以算一笔账,也是给做垂直电商的朋友们算一笔账。”俞兴不急不缓的说道,“咱们解剖一个垂直电商的公司。”

毕胜还没来得及问怎么解剖就听到俞兴抛来的问题。

“毕总,垂直电商公司是不是就大致这些成本类目,物流、仓储、退货物流、客服、技术、管理层、推广、包装。”俞兴把手伸出来,一个一个手指列举。

他想了想,伸出第九个手指:“哦,应该还有个代收手续费,这些加起来的总成本得有多少?就是,你卖100万的鞋,你要配多少钱的物流?又多少钱的仓储?客服、技术等等围绕这100万的货要花多少钱?”

不是老板就对这些门清。

最起码,毕胜就没法立即给出答案,但他也不觉丢人,直接拿电话出来拨给同事。

节目录制暂时放缓了,台下也有观众在猜测和试着计算。

俞兴扫了一眼,另一边的李静两眼放直,怕不是也在心里默算。

他不是需要一个特别精准的数值,上下浮动都属于可接受的范围。

毕胜一边打电话,一边干脆问节目组要了笔和纸,然后一项项相加,物流要有10%,退货的反向物流差不多3%,仓储要有10%,技术和客服加起来5%,管理层10%,市场推广10%,代收手续费2%,包装1%。

这些加起来就是51%。

毕胜验算了两遍,已经意识到什么,头上开始有点冒汗。

他看着数字,沉默一会,报了出来:“我这边差不多51%。”

也就是,卖100万的货,公司的整体成本差不多在51万左右。

上页书页存书签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