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满眼红名开始》

第247章 清源重逢统筹调整(第9页)

上页目录存书签下页

还有五千把铁锹,一万把铁锄,两千柄铁锤,两万根铁钎,以及一千辆以铁筋为框,木质为材,等到现场拼接安装的推车……

各类必须携带的器具,数量着实不少,马车都装了几百辆。”

不仅人多,携带的东西也多。

而且,全都是必需品,没有一样东西是多余的。

每一样物资,每一件工具,都是反复讨论后确认的,都是必不可少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罗青觉得能保持单日全速前行七八十里,已经是非常高效了。

即便是“苏瑞良”当面,他也能理直气壮的说,做到这一切,他已经尽了全力。

但在听了他的理由后,郭子安直接摇头道:

“太臃肿了……不行,不行,这速度太慢了!

按照现在的速度,等你们赶到现场之时,岂不得十几天之后?”

从清源集北上洙水古河道疏浚处,可还有九百多里将近一千里的路程!

而且,越往北,越接近岑岭,道路便越难行,荒野的起伏越大,丘陵,乱石……

速度只会比现在更慢!

在罗青错愕之际,郭子安已经看向耿煊,道:

“苏帮主,现在这样的安排,绝对不行。

便是按照您说的统筹安排,现在这样的做法,也太低效了。

调整,必须立刻进行调整!”

今日,在西返途中,利用几次中途休整的间隙,耿煊对擅长古典数学的郭子安介绍了一下统筹学的基本原理。

因为耿煊自己也了解不多,便用烧水冲茶举例。

将水壶放在炉子上,在等水沸腾的时候,冲洗茶杯,准备茶叶,等水沸腾,其他准备工作也全部做好,只需提壶冲泡即可。

这就是最简单的统筹学,只要一个智力正常的人类,都能在实践中正确的应用出来。

可若涉及到数十万人,细化后多达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具体“任务”时。

如何将涉及的人员以及物资进行最合理的调配,对每一项任务的先后进行最优化的设计安排,达到最完美的衔接。

用最少的人,最少的物资,最短的时间,将工程最好的实现,其难度比之烧水泡茶,难了何止万倍?

如何最好的做成这些,耿煊表示,他也无能为力。

他要做的,只是通过烧水泡茶这个简单的事例,给郭子安以点拨启发,让他自己去领悟琢磨其背后那复杂的,足够他钻研一辈子的深奥学问。

耿煊现在都记得,当时郭子安在听他将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的那一刻,那种震惊、复杂、瞠目结舌的神情。

对此,耿煊表示很能理解。

毕竟,谁没有过只弯腰捡个笔,黑板上的数学就忽然从小菜一碟变成天书的经历呢?

此刻,听郭子安将罗青介绍的情况与“烧水泡茶”联系在一起,耿煊也忍不住来了兴趣,问:

“那你觉得,应该如何调整呢?”

上页书页存书签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