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他们的特殊性,甚至能够跨越朝代的更替。
譬如大命王朝的巫觋在大契王朝同样受到承认,大契王朝的巫觋,大稷王朝同样会予以任用。
长久而稳定的传承,专业而纯粹的群体。
绵延三个王朝,将近两千年的时光。
在一代又一代的研习参悟之下,在不同的巫觋传承中,渐渐有了各自的特色。
譬如善于跟某些动物沟通,善于“相人”,善于观天象,知风,察雨,善于堪舆大地……等等等等。
在从各种杂书的零碎信息中,拼凑出这样一个脉络之后,耿煊对于元帝集九州之力,用数十年时间,才最终编撰成册的《九流秘术》有了新的认识。
他不再人云亦云的认为,这是元帝求长生求得魔怔之后的成果。
这或许是他的目的之一。
但其另一个不可忽视的价值,其实就是对从大命王朝开始,到大稷王朝结束,九州范围内绵延近两千年的“巫觋传承”的一次大搜集,大汇总。
这是“巫觋体系”的集大成之作。
这同样是对“巫觋体系”的抢救性保护。
当然,《九流秘术》的涵盖范围,超越了巫觋体系。
还同时包含了许许多多的职业体系。
从药石,到锻造,到耕种,到畜牧,几乎无所不包。
耿煊甚至怀疑,《房中术》的源头,便来自于某个古老的职业。
从这个角度来说,《九流秘术》是当之无愧的超级文化工程。
是能为元帝的冠冕增光添彩的“明珠”,而绝不是败坏他形象的“污秽”。
之所以说《九流秘术》是对巫觋传承的抢救性保护。
一是因为到了元帝时期,“巫觋”的地位渐渐式微,这带来的就是“巫觋传承”的逐渐没落。
二是在元帝为大业帝国设计的,可传续万万年的框架中,再也没有了“巫觋”的位置。
也就是说,以元帝为分界线,原本由三个王朝接力供养,但在大稷王朝末期已经开始没落的,成体系、成规模的庞大“巫觋”群体。
随着元帝时期最后一批逐一死去,自此以后,这一横跨三个王朝,历经近两千年风雨的群体,将彻底退出九州舞台。
除了零星的传承,什么都不会再剩下。
而元帝并没有让他们无声无息的退场,反而给了其一个回光返照的机会,将一代代凝结下来的智慧和心力,变成《九流秘术》中那一部又一部篇章的养分。
“巫觋”的没落,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这就要提及第二个分水岭,“稷公制礼”。
“稷公制礼”,并没有立刻让“巫觋”没落。
“巫觋”的发展,反而是在“稷公制礼”之后的三百多年才达到顶峰。
但这并不是“稷公制礼”带来的,而是已经蓄势上千年的“巫觋体系”沿着惯性向前的结果。
“稷公制礼”催生了另一个群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