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当然不愿意为了当前的便利,为前方更关键的一步增加更大的障碍。
如此一来,最见效、最省事的“刚柔之法”,就被耿煊自己搁置了。
此路不通,那就只能在“刚”上加“刚”这个方向上想办法。
可这就带来了新的问题。
见效慢、事倍功半就不说了。
对耿煊来说,这不过是多消耗一些红运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不同的“刚”属性炼皮功法,若是契合度不够,很容易形成内在冲突,最终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形成致命的破绽。
一套皮肤,两套运行逻辑。
形成这样的结果,是完全可以想到的。
用比较专业的话来说,就是“死穴”、“命门”。
耿煊要考虑的,就是尽量选择一门与“铁皮功”契合度更高,“命门”位置尽可能隐蔽,不至于成为自己致命破绽的炼皮功法。
为此,耿煊还在三门炼皮功法之间犹豫不定。
这三门功法的立意,有着天壤之别。
但在耿煊眼中,它们最大的不同,是他在心中对三门功法分别预演了一番之后,根据经验判断,它们的“命门”分别在腋下,耳后,以及胯下。
耿煊正为选择哪一门犹豫不定。
现在,他却又有了一个新的方向。
耿煊伸手到枕边,取过一本名为《冷窗闲话》的笔记。
这是从泰宁集大馆主家抄来的一本笔记。
和洪铨等人的关注点几乎都集中在那些功法秘籍上不同,耿煊对于那些谈天说地,说古论今的笔记反倒更加青睐一些。
这甚至是他增长见闻的重要方式。
洪铨等人,自然也知道耿煊的这个爱好。
所以,每次抄来的各类典籍,经过大略的分类整理之后,他就会将这类“故事书”集中送到耿煊面前,供他没事的时候阅读消遣。
这本《冷窗闲话》就是这样一本“故事书”。
其著作者,应是一位曾经游历过许多地方,有着极高的修为,不俗的交际能力,以及旺盛的好奇心。
晚年之时,回忆过往,于冷窗孤灯之下,写就的这么一本笔记。
笔记并无明确主旨,几乎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前段与后段之间,也不存在任何关联。
其中,惹来耿煊关注的,却是其中一段文字。
“元帝崩后三百七十年,孟铁心崛起于元州东陵,以四十七岁之龄,开创赤心帮。
……因少时家贫,仅以铁皮功淬体炼皮。
……弃‘刚柔之法’,另辟蹊径,糅合铁砂掌、铁臂功、铁腿功,自创铁背靠,孟氏铁头功,合为‘无双铁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