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8章 靖难之役是如何产生的求追读(第3页)

上页目录存书签下页

朱标神色复杂,看不出具体在想什么。

朱元璋只是微皱着眉头,并无太多情绪外露。

大约是以为刘宽说完,朱标忍不住感慨道:“允炆初登大宝,虽稚嫩了些,但知道宽刑省狱,轻徭薄赋,做得倒也不错。”

听这话,朱元璋哼了声,道:“那你是否想过,是咱最后几年,故意在帮他清除隐患的同时,好留下这些事让他施恩?又是否想过,这第一件事是咱临终前交代于他的?”

朱标微微愕然。

刘宽则笑道,“陛下睿智,事实上,我们后世人确实有此类看法。因为相较于陛下之前多年的为政,最后几年掀起的刑狱着实太多,民生也不如之前好。”

“另外,建文帝登基后做得最主要、最大的一件事,其实是削藩。”

削藩?

这一下朱元璋、朱标眉头都皱得更深了。

朱元璋并非不知道将皇子封于地方病手握一定兵权的坏处,毕竟有汉之“七国之乱”、晋之“八王之乱”等史事为鉴。

也曾有臣子向他进谏,提醒此事。

朱元璋依旧坚持封藩,自是有他的考量。

一则,私心认为他好不容易打下这偌大江山,自然该让自家孩子都跟着沾些好处。

二则,相较于外姓武将,他自是更信任儿子们一些。

三则,他担心将来大明朝廷奸臣、权臣为患,朱家江山不保。

届时握有兵权的藩王在外,即可帮助皇帝,也可重夺朱家江山。

当然,为了避免大明也出现“七国之乱”、“八王之乱”,他做了一些预防措施。

如,不许诸亲王私自往来,藩王进京必须一个一个的来,等等。

‘唉,从这刘宽所言明史看来,咱的用心良苦、多番布置怕是没起到多大作用啊。’

刘宽接着道,“建文帝虽然一登基就削藩,颇为不智,但从传到后世的记载来看,陛下之后的大明皇帝选择削藩是必然的。”

朱元璋还以为刘宽口中的后世人也否定他的封藩政策,不禁问:“为何如此说?”

刘宽道,“陛下故去时,分封了十几位藩王,皆掌握兵权,尤其是负责镇守北疆的九大赛王。”

“以负责镇守大宁的宁王朱权为例,其‘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燕王朱棣更是有‘节制沿边兵马’的重权,且在建文帝登基后第一次入朝后登陛不拜。”

“另外,陛下在世时虽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其实对其为人并不满意,曾露出另立太子的想法,最终为大臣劝阻。”

“我们后世结合陛下临终前给予朱棣的重大兵权,揣测陛下可能曾想改立朱棣为太子。”

“这般情况下,建文帝登基后选择削藩就很正常了——这种种情况,估计让他寝食难安。”

上页书页存书签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