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

第二百五十五章 土地改革开启(第4页)

上页目录存书签下页

相较于原来的佃农,因为地主不能加租,不能改租,故而永佃农的地位大大提高。

不少地方的农民,都曾为争取永佃权而斗争。

此外,永佃田制度还促进了土地的流转和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毫不夸张地说,永佃田的出现,绝对是封建社会的一大进步。

然而,凡事物极必反。

封建社会总是有一种很神奇的魔力,能将好事,一步步变成坏事。

永佃田的出现,反而大大加快了土地兼并进程,使得土地迅速流转到少量大地主手中。

为什么呢?

原因自然是朝廷的赋税制度了。

官员和考取了功名的人等地方豪绅有减免税赋的优待。

于是,很多人干脆将自己的土地无偿转到地方豪绅名下,以此来逃避国家税赋。

他们敢这样做,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永佃田的出现和发展。

即在将田地转让出去的时候,先签订契约。

仅将田地的所有权到对方的名下,但往后要永久出租给我,及我的子孙后代,世世代代,永不改变。

并且约定好田租,永远不能加租。

如此一来,田地的所有者才会放心的将田地转让给别人。

通过使用权分离,赠送出所有权之后,田地的使用权,实际上还在自己手中。

得到田地所有权赠予的豪绅,白白得了一个所有者的名义,能收取极低的田租,也乐得为之。

反正是白送的好处,不要白不要。

双方可谓是一拍即合。

因此,类似的转让,大行其道,蔚然成风。

试想,如果没有永佃制度,那民间也就不会有这般“聪明”的操作。

因为没有该制度,则将田地转让出去后,自身的利益将得不到保证和维护。

谁还敢随便转呢?

好好的一个保护佃农利益的永佃制,就这样变成了一部分人钻空子逃税的手段。

然而,让这些“大聪明”没有想到的是,那些地主豪绅在获得田地的所有权之后,又怎么会甘心永远只收取极低极少的田租呢?

永佃制的保护也终究是有限。

特别是经历了几十年上百年,经历了几代人之后。

上页书页存书签下页